“这,某家意思,就不需要桨手划船吗?”
吕涛愕然,需要吗?好像是真的需要。
可这样的战舰,如果安排桨手,就大跌眼镜了。
于是吕涛带他看最新改进型蒸汽机,而后画出船尾螺旋桨问:“如果用蒸汽机带动船浆能否逆行?”
“某家不知,”
“那就先造艘小船试试,”
“试试便试试……”
于是,几个大匠天天在手工房做手工,先搓出米长小船实验,有问题改进,再实验,再记录数据,再修改,反反复复三四天,再建三四丈溪船在工匠营后边溪中实验。
吕涛还得每天往军械房跑,既然要打火力覆盖富裕战,强弓硬弩是必须的。
吕涛其实在刚建工匠营已经吩咐制弓匠人试制过反曲复合弓,他要的是骑弓,所以这个时代的大长弓必须淘汰。
和工匠反反复复实验,终于做出粗糙版蒙古反曲复合弓,但制此弓工艺动辄三年,所以一直让他们制作部件预备。
这个时代的弓箭虽然有了反曲弓影子,但大部分还是如英格兰长弓一般简单弯曲木头或竹片。
这样的弓当步弓没问题,可当骑弓就影响骑射,所以这个时代骑兵基本上只是上马步兵,最多当成冲锋陷阵的尖刀破阵用。
其实反曲复合弓并没有多复杂,他其实由三段木料组成,中间弓身,两边弓臂。
三段用鱼胶骨胶沾好,再打磨,然后内弓粘贴牛骨,外弓粘贴牛筋增加弹性,再用装饰物覆盖外表,一把尺寸小弹力大的反曲复合弓便制作出来。
这里面难点在弯曲三段木头,弓身弓臂都需要热煮塑型三年,但可惜,他这里最长塑型两个月,最短今天早上。
所以,目前制弓主要工作还是塑型,塑两万套弓备件,如此战争来临才能快速给骑兵鸟枪换炮。
除反曲弓便是大型弩弓,秦军强弩已经摸到宋弩的边际,他用了两张平行弓增加弹力,宋三床硬弩是三张弓,而且有一张是反方向安装。
如此强弩,据历史记载可将手臂粗巨箭射至三百余步,也就是五百米。
吕涛和工匠无数次实验改良,也只能把两公分直径大箭射至三百余米。
儒家记载基本上就是如此糊涂,好像记清楚记详细有失身份一般,什么都是夸张,省略,大概,差不多,什么一炮糜烂数里,一炮城塌数丈等等春秋演义笔法。
有三百余米射程也够了,如果把三床弩架设城头墩台,或者战舰之上,就问你楚军拿什么抵挡。
不知道是不是楚国君臣用了阳谋,吕涛这边刚刚开工建造城墙消化掉部分劳动力,楚商立马加大输送人口力度,山越夷人一船船的送,以至于到了日夜有船泊岸的地步。
工坊不得已只能日夜开工换取钱财粮食,要不然真受不了密密麻麻的人口。
好在吕涛的独家商品够硬,每件商品都是不可或缺又无法取代。
而且旧商品热销未过,另一件更挣钱商品又出现。
比如轴承钢底盘马车架,每辆十溢金,合粮三百三三担。也就是需要333名山越奴隶换。
三百多人,从抓到运,历尽千辛万苦,就为了出门有辆体面马车,而且还得自己回家装修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