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玉门烽火(2 / 2)

俘虏营内,阴暗潮湿,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息。一名秦军百夫长被死死绑在刑架上,在狼头纹烙铁的炽热逼问下,终于承受不住痛苦,吐露实情:“赵国的旧贵族,出十倍价钱雇我们攻打玉门关……” 话还未说完,赵括已迅速将密信收入袖中。当夜,邯郸驿道上,八百里加急的马蹄声震耳欲聋,惊飞了栖息在驿站屋檐下的寒鸦。寒鸦扑棱着翅膀,在夜空中发出凄厉叫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哀鸣。

幼主的寝宫,烛火摇曳,昏黄灯光在墙壁上投下诡异影子。赵括的身影被灯光拉长,投射在雕龙的墙壁上,宛如蓄势待发的猛兽,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势。“又要清吏?” 幼主坐在榻上,手中把玩着温润玉珏,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安与犹豫,“先王留下的老臣……”

“贪墨之吏,比秦军的箭矢更能伤国。” 赵括神色凝重,将密信铺展在龙案上。羊皮纸上的字迹在烛光映照下,泛着诡异红光,仿若隐匿在黑暗中的毒蛇。“玉门关的粮草短缺,皆是这些蛀虫所致。” 他目光如利刃般扫过幼主苍白的脸,“当年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靠的并非旧贵族支持,而是顺应时势,为赵国长远发展着想。如今,我们亦当如此。”

玉门关的修复工作在战火余烬中艰难展开。赵括亲自来到城门旁,双手稳稳地将第一块刻有 “互市关” 的石碑立在那里。碑身一面刻着笔力苍劲的秦篆,另一面是古朴的匈奴文,两种文字相互映衬,象征着不同文化在此交融。胡族商人拿着双籍文牒通关时,惊讶地发现,羊皮纸上不仅盖有赵国威严的玄鸟印,还有匈奴部落独特的狼头戳,这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信任。

“关税分成三成给守关将士。” 尸佼站在一旁,展开竹简,墨迹未干的条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戍边士卒如今能在通关文书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他抬手,指着城墙上新挂的铜钟,“每过百车,钟响一声,这钟声便是将士们的军功章,是他们守护边疆的荣耀见证。”

三个月后,玉门关的市集已颇具规模,热闹非凡。胡人的皮货与汉人的铁器在统一量器下公平交易,赵制的 “斗”“斛” 刻度,成为戈壁滩上通用的标准,恰似一种无声语言,将不同民族紧密相连。秦国细作混在商队中企图刺探军情时,惊讶地发现,守关的赵军士卒竟能用赵制量器精准计算出箭矢的抛物线 —— 这原本是秦军引以为傲的绝技,如今却被赵军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