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邻邦侧目(2 / 2)

魏国的举动最为隐秘,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马服邑的商队满载铁器前往代郡,护送的百夫长发现,沿途驿站的驿卒全换成了生面孔,神色冷漠,眼神中透着戒备。更蹊跷的是,本该三天抵达的路程,竟无故多出两处 “临时关卡”,关卡处的士兵仔细检查着商队的货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赵括翻看商队带回的货物清单,在蜀锦那栏下,用朱砂画了个小小的问号。蜀地与魏国接壤,这批锦缎,究竟是如何绕过魏境运来的?魏国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赵括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魏国此举绝非偶然,背后定有深意。

齐国的试探则别出心裁,打着 “游学” 的旗号。一支车队缓缓驶入马服邑,车上载着数位白发老者,为首的是稷下学宫的博士,身着长袍,手持书卷,一派学者风范。车队停在市集后,博士下了车,目光扫向市集上的双语告示牌,眉头微微一皱,开口发问:“古之礼法,华夷有别。将军此举,不怕乱了纲常?” 赵括闻言,微微一笑,引着众人来到新修的学堂。学堂里,书声琅琅,汉人孩童与匈奴少年正同席习字,彼此交流,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赵括拿起孩童们写的竹简,递到博士面前:“博士请看,文字相通,人心自通。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又何必拘泥于旧有的规矩?” 博士听后,若有所思,微微点头。然而,当车队离开时,军正呈上搜查出的密信,信中用隐语写着:“马服邑军民和睦,需防其成心腹大患。” 这表明齐国表面上是来游学交流,实则是在暗中观察,对马服邑的发展充满了警惕。

随着探子回报的消息越来越多,赵括在中军帐内,对着一张巨大的羊皮地图,绘制出一张复杂的关系网。他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将燕国商队与中山国使者的路线连接起来,发现二者竟有多处重叠。魏国 “临时关卡” 的位置,与齐国游学车队的行程也隐隐暗合。匈奴王庭的密信里,更是多次出现 “观察赵括下一步” 的字样。这一切都表明,邻邦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默契,都在密切关注着马服邑的一举一动。更让赵括警惕的是,邯郸派来的税吏,竟开始详细询问马服邑的军械储备数量。这背后,是否有着赵王的授意?赵括心中涌起一股不安,他深知,马服邑已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一场风暴或许即将来临。

某个月圆之夜,月色如水,洒在城楼上。赵括独自一人登上城楼,凭栏远眺。城下的夜市灯火辉煌,胡商的篝火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烤肉的香气随着微风飘散开来。汉人的灯笼高高挂起,照亮了街道,酒肆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然而,赵括却无心欣赏这繁华的景象。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亲卫快马加鞭赶来,呈上急报:秦军斥候出现在百里外的边境,他们携带的地图上,马服邑被用红线圈得醒目。赵括接过急报,摩挲着腰间的狼髀石,望着西方天际的阴云,想起蔺相如批注中 “树大招风” 的警示。是啊,马服邑的改革成效显着,已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而此时的邯郸王宫,赵王坐在书房内,脸色阴沉得可怕。他将密探送来的厚厚卷宗重重地摔在案上,烛火映照下,“邻国皆关注马服邑” 几个字被朱砂涂得通红,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一场关乎马服邑命运、关乎赵国未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