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理念转变(2 / 2)

改革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田亩丈量时。老世族们得知赵括要更改田亩制度,纷纷拿出先王赐田的竹简,气势汹汹地来到赵括面前,为首的老者胡须颤抖,怒目圆睁,怒斥赵括:“你这是破坏祖制,大逆不道!” 赵括神色镇定,不卑不亢。他命人将《垦令》篇批注投影在墙上,朱红色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大声说道:“秦法虽好,但赵地多丘陵,地形复杂,若按百亩一顷的旧制,半数农田无法耕种,百姓如何生存,国家如何富强?” 说罢,他命人取来马服邑地形图,摊开在众人面前,在丘陵地带用炭笔仔细画出新的丈量单位 ——“丘”,详细解释道:“一丘按实际可耕面积折算。” 老世族的家臣们围拢过来,看着新制,起初满脸怀疑,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自家隐匿的私田竟也能合法登记,原本愤怒的争吵声渐渐变成窃窃私语,一些人甚至开始暗自盘算新制度对自家的利弊。

春播时节,田野间一片生机勃勃,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赵括在田间设立了 “议法亭”,百姓们听闻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新颁的 “青苗法”。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指着竹简上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此说大谬” 的批注,结结巴巴地说:“要是官府能借粮种给我们,秋后再还,那可就太好了……” 赵括听后,当场命人记录下来。三日后,马服邑的粮仓便挂出了 “贷种于民,薄息收还” 的告示。百姓们看到告示,欢呼雀跃,对赵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当邯郸使者带着问责诏书抵达马服邑时,赵括正在市集上教孩童辨识双语告示。使者身着华丽官服,神色威严,展开诏书,高声宣读 “擅自更改律法” 的罪状。然而,此时的市集热闹非凡,西域商人的骆驼队驮着琳琅满目的香料,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匈奴马帮赶着膘肥体壮的战马,马蹄声哒哒作响。他们看到使者,纷纷争相向使者展示赵括颁发的通商文书。使者看着文书上 “法立如山,亦可变通” 的朱砂印,又环顾四周热闹繁荣的景象,再看看手中的诏书,突然觉得诏书在这片繁荣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自己此行的任务,似乎也变得有些尴尬。

月明星稀的夜晚,天空犹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镶嵌着无数璀璨宝石。赵括再次来到信碑前,月光如水,洒在信碑上,碑上新刻的 “胡汉双籍制” 条文清晰可见。在条文旁,不知是谁用木炭添了一句 “民心似水,堵不如疏”。赵括轻轻抚摸着碑面,那冰凉光滑的触感传来,他的思绪飘回到蔺相如临终前的那一刻,蔺相如那虚弱却坚定的声音仿佛仍在耳边回响:“真正的强,不是让人心生畏惧……” 远处,传来飞骑营的夜训声,战马的嘶鸣声、士兵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却不再有军正严厉的呵斥,取而代之的是马蹄声与欢笑声,这些声音如同美妙的乐章,融入马服邑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夜色中。而此刻的邯郸王宫,赵王坐在书房内,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愤怒地将密探送来的马服邑布防图摔在地上,布防图散开,飞溅的竹简上,“法无定法,治无常治” 的字迹在摇曳烛火中明明灭灭,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与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