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王命急催(2 / 2)

“听说大王命你代廉颇为将?” 蔺相如开口问道,声音沙哑而虚弱,仿若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带着久病缠身的疲惫。

赵括见状,立刻单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将赵王的诏书呈上前去,态度虔诚:“正是。学生此次前来,就是想恳请相邦为我指点迷津,传授破敌之策。” 赵括眼中满是尊敬与期待,仿佛蔺相如就是他此刻唯一的救命稻草。

蔺相如轻轻咳嗽几声,那咳嗽声沉闷而无力,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随后,他缓缓伸出手,从枕边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卷泛黄的竹简。竹简封皮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策” 几个大字苍劲有力,笔锋凌厉,尽管历经岁月无情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老臣多年前,从武灵王旧府中千辛万苦寻得的珍贵手稿,” 蔺相如一边说着,一边将竹简递向赵括,动作缓慢而庄重,“当年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这一举措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遭到众多老臣的强烈反对。但武灵王意志坚定,力排众议,毫不退缩。正是因为他的果敢与坚持,才有了如今赵国的繁荣强盛。” 蔺相如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赵括双手接过竹简,触手一片冰凉,仿佛握住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他缓缓展开竹简,仔细阅读起来。竹简内详细记载了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全过程,从最初如何苦口婆心说服贵族阶层接受胡服,到后来精心策划怎样训练骑兵,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得详尽无比,并且每一处都有武灵王亲笔留下的批注。赵括读着读着,一段文字突然映入眼帘,让他眼前一亮:“治国之道,在于因时制宜。昔者,赵地多山,地势崎岖,百姓自幼习惯步战;胡地辽阔无垠,一马平川,胡人则擅长骑射。吾取胡之长,补赵之短,并非盲目全盘照搬,而是为了让赵国变得更加强大。” 赵括反复品味这段文字,心中若有所思。

“以秦制破秦制。” 蔺相如突然开口,打断赵括的思绪,“商鞅变法固然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秦国变得僵化固执。伍长死律看似能极大激励秦军士气,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实则让秦军过于依赖正面强攻这种单一战术。你若能巧妙避开秦军锋芒,精准攻击他们的软肋……” 蔺相如话还未说完,便剧烈咳嗽起来,脸色瞬间变得通红,仿佛要把心肺都咳出来。侍从见状,赶忙上前,小心翼翼地递上清水。

赵括听着蔺相如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光瞬间穿透黑暗,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是啊,自己为何非要与秦军正面硬碰硬呢?赵武灵王当年能从胡服骑射中探寻出强国之路,他如今也完全可以从赵国本土丰富的改革经验中,寻找到破敌良策。想到这里,他紧紧握住手中的竹简,眼神坚定,语气诚恳:“相邦放心,学生定当不负所托,竭尽全力,保我赵国平安。” 赵括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自信与决心。

蔺相如微微摆了摆手,示意侍从退下。待房间中只剩下他们两人时,他缓缓从怀中掏出一枚青铜符节。符节上,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展翅雄鹰,那雄鹰眼神犀利,身姿矫健,正是赵武灵王时期象征权力与荣耀的信物。“此符节可调动代郡骑兵,你将它带去长平。记住,战争绝非单纯的蛮力对抗,而是一场智慧的激烈博弈。唯有运用智慧,方能克敌制胜。” 蔺相如一边说着,一边将符节递给赵括,目光中满是信任与期许。

赵括双手接过符节,只觉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整个赵国的未来。这符节,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蔺相如对他深深的信任与殷切的期望。他不禁想起三年前那场噩梦般的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的冤魂仿佛在耳边凄厉哭泣,那场景,如同一把尖锐的刀,深深刺痛着他的心。这一次,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改变历史的轨迹,绝不让赵国再次重蹈覆辙,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离开相府时,夜幕再次悄然降临,黑暗如潮水般迅速蔓延。赵括翻身上马,身上的甲胄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在寂静的夜晚传得很远很远。他勒住缰绳,望着邯郸城那一片灯火辉煌,万家灯火闪烁,心中默默发誓:“武灵王,相邦,赵括定当以赵制破秦制,拼尽全力,还我赵国一个太平盛世!” 说罢,他猛地一夹马腹,骏马嘶鸣一声,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