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士们潜入秦国境内时,赵括在马服邑发起了 “民心攻势”。他设立 “义学”,让孩童免费读书识字。义学的教室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那是马服邑未来的希望。又在城邑中心修建祭坛,祭祀在边境冲突中牺牲的将士。祭祀那日,寒风凛冽,卷着纸钱漫天飞舞,仿佛是逝去的英灵在风中飘荡。一位失去儿子的老妇人突然冲上前,她满脸泪痕,眼神中透着悲伤与坚定,将一坛酒泼在祭坛上:“我儿若泉下有知,定当护佑马服君!” 围观百姓纷纷效仿,一时间,酒香混着哭声,在萧瑟的空气中久久不散。那浓烈的酒香,那悲痛的哭声,仿佛在向天地诉说着马服邑军民的不屈与团结。
军事上的反击也在悄然布局。赵括命人在秦军营地周边的山林中投放带毒的牛羊尸体。那些牛羊尸体在山林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吸引着秦军的注意。又派小股骑兵佯装偷袭,待秦军追出后,便引他们进入预设的陷阱。一次交锋中,秦军将领率千余骑兵追至峡谷。峡谷中,寂静得可怕,只有风吹过山谷的呼啸声。秦军将领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正当他想要下令撤退时,两侧山壁上突然滚落巨石,巨石如雨点般砸向秦军,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前方道路也被事先砍伐的树木堵住,秦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埋伏在高处的赵军弓弩手万箭齐发,箭雨如蝗虫般遮天蔽日,带着死亡的气息扑向秦军。峡谷中顿时喊杀声四起,秦军士兵的惨叫声回荡在山谷间,一场血腥的战斗就此展开。
与此同时,赵括与廉颇取得了联系。老将廉颇在信中写道:“王上被谗言迷惑,但军心仍向马服君。” 赵括看到这封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立即回信,建议廉颇在邯郸附近屯兵,形成犄角之势。当廉颇的军队开始调动时,公孙弘等人察觉到了异样,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在赵王面前进谗:“廉颇与赵括勾结,意图谋反!” 赵王听后,心中虽心生疑虑,但忌惮廉颇的威望,迟迟未敢下令。他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犹豫与挣扎,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随着局势逐渐升温,赵括迎来了关键的转机。齐国因秦国迟迟未兑现城池承诺,转而与赵国签订盟约。赵括在盟约签订那日,特意将地点选在马服邑的边境关隘。关隘处,寒风凛冽,旗帜飘扬。当着齐国使者的面,赵括下令斩杀了三名企图破坏盟约的秦军细作。细作的鲜血溅在盟约书上,殷红的血迹显得格外刺眼。使者看着这一幕,拱手笑道:“马服君果然雷厉风行,齐国此次结盟,算是押对了宝。” 赵括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着自信与从容,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的努力与谋划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
然而,白起并非等闲之辈。秦军很快调整策略,开始对马服邑进行围困。赵括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如潮水般的秦军,却并未显露出丝毫慌乱。他早已命人在城中囤积了足够三年食用的粮草,粮草堆积如山,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又将城中百姓按户籍编组,青壮年负责守城,他们手持兵器,目光坚定地守护着城门;老弱妇孺则负责后勤,为守城的将士们准备食物、修补兵器。每日清晨,晨曦初照,赵括都会登上城楼,看着士兵们操练,他大声鼓励:“只要我们守住城门,就是在为赵国保留希望!”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传遍整个马服邑,激励着每一个人坚守下去。
在这场漫长的对峙中,赵括还在谋划着一场更大的反击。他派密使前往魏国,以割让部分边境土地为代价,换取魏国出兵相助。密使临行前,赵括交给他一块刻有特殊印记的竹牌:“见到魏公子无忌,将此牌交给他,他会明白其中深意。” 密使接过竹牌,小心收好,而后消失在夜色之中。当魏国军队开始向赵国边境集结的消息传来时,白起终于露出了一丝焦虑,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中闪过一丝不安。他清楚,自己精心布置的围困计划,正在被赵括一点点瓦解,就像坚固的堡垒在风雨的侵蚀下逐渐崩塌。
破局的时刻终于来临。赵括整合赵、齐、魏三国联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将军队分为三路:一路由廉颇率领,从正面吸引秦军主力,廉颇那久经沙场的身影,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让秦军不敢小觑;一路由齐国将领指挥,绕道秦军后方,袭击其粮草辎重,齐国军队的机动性将在这场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寻找机会直捣白起的中军大营。决战那日,战鼓声响彻云霄,如雷霆万钧,震得大地都在颤抖。赵括骑在战马上,身披战甲,手持断云剑,剑身寒光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它即将饮血的渴望。他大声喊道:“今日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随着他一声令下,三国联军如潮水般向秦军冲去,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一场决定赵国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