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军心考验(2 / 2)

士卒们面面相觑,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赵括缓步走到校场边缘,弯腰捧起一捧泥土,仔细端详后,举起泥土,让所有人都能看清:“这丹水之畔的土,比邯郸的更黏,更适合制陶。” 他向士卒们解释道,“墨家工匠已改良陶窑,三日便可烧制出坚固的陶罐。明日起,全军屯田,凡开垦一亩荒地,赐粟米五斗!”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下粮草可能短缺的问题,还让士卒们看到了长远坚守的希望。

台下再次响起一阵骚动,士卒们的窃窃私语声中,既有对新举措的惊讶,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赵括见状,再次提高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与决然:“有人说我怯战?” 他猛地抽出佩剑,寒光一闪,“咔嚓” 一声,将校场边的旗杆削断半截,“明日午时,本将亲率三千死士,突袭秦军西营!若有后退者,立斩不赦!” 这一番话,如同点燃了一把火,瞬间将士卒们的热血重新点燃,校场上响起阵阵激昂的呼喊声,士气大振。

当夜,赵括的营帐灯火通明。他铺开舆图,仔细研究战场形势,用朱砂在秦军粮道上画下重重标记,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这场战争的深思熟虑。忽然,他停下手中的笔,转头问身旁的苏三娘:“你说,谣言是从哪营最先传开的?” 苏三娘展开密报,烛火摇曳,映得她眉眼冷峻:“据细作回报,是左军第三屯,那里半数士卒来自平阳 —— 正是秦军细作活动最频繁的郡县。”

“把屯长叫来。” 赵括将竹简在烛火上缓缓烘烤,字迹逐渐显现。他一边看着竹简,一边对苏三娘说道:“还有,明日卯时,让伙夫在粥里多加一把盐。” 苏三娘露出疑惑的神色,不明白主将此举的意图。却见赵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解释道:“咸粥易渴,而秦军必然会在水源投毒。” 原来,赵括早已料到秦军的阴险手段,提前布局应对。

屯长被带到帐中时,双腿止不住地打颤,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赵括盯着他发颤的喉结,眼神冰冷,突然将一碗冷粥推到他面前:“喝了。” 屯长脸色瞬间煞白,仿佛见了鬼一般,双手颤抖着,打翻了碗盏,“扑通” 一声跪地求饶:“将军饶命!小人收了秦人十金,才……” 话未说完,一柄匕首已如闪电般穿透他的后心。赵括面无表情地擦拭着溅到袖口的血迹,对目瞪口呆的亲兵道:“传我将令,左军第三屯,全员连坐,即刻戍边!” 这一严厉的惩罚,既是对通敌者的惩戒,也是对全军的警示。

消息传开时,整个军营都为之震颤。但当晨光刺破夜幕,赵括身披玄甲,威风凛凛地立于校场中央。他身后,三千死士手持火把,整齐列队,宛如一条燃烧的火龙,散发着无尽的气势。赵括将令旗狠狠插在地上,旗面在风中猎猎作响,他高声喊道:“随本将踏平秦军西营,取白起项上首级!”

马蹄声如雷,卷起漫天尘土。赵括骑着战马,嘶鸣着冲在最前方,他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军营,那些昨日还躁动不安的士卒,此刻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换了一批人。而在秦军营地,白起望着天边腾起的烟尘,手中拿着密报,上面写着 “赵括亲征,军心大振”。他摩挲着案上的青铜虎符,若有所思,突然轻笑出声:“马服子,倒是有些手段。”

当赵军的火把照亮秦军西营的栅栏时,李三握着长矛的手心已满是汗水。但他想起昨日手中沉甸甸的金饼,想起赵括那道醒目的疤和那句 “若能再斩秦军百夫长”,心中涌起一股无畏的勇气。突然,他大喊一声,率先冲进敌营。喊杀声中,他仿佛看见邯郸的炊烟袅袅升起,看见家中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城门口,正满心欢喜地等着他得胜归来。在这一刻,李三不再是那个满腹牢骚的士卒,而是为了荣誉、为了家人、为了赵国奋勇杀敌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