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知道这些事有多难吗?实话告诉你,只要我们少爷想查,天下就没什么能瞒得过他的。”
苏二说着,轻轻拍了拍杨启惨白的脸颊。
“所以呀,收起你的异心吧,好好为我们少爷办事。
明白了吗?”
杨启无言以对,只能匆忙点头。
“是,是!小的定会为少爷尽心效力,就像忠犬护主一样。”
内心却满是疑惑和恐惧,思索自己的那些受贿、欺压百姓之事是如何暴露的。
而他也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已经变成了他人手中的棋子……
——
春和殿,或称东宫。
一间偏厅里,太子妃吕氏正坐在椅子上,督促着她的儿子朱允炆挑灯苦读。
“夫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夫子又云:温故而知新,可做导师也。
三人同行,必有吾师焉。
……”
读书声回荡在屋内,朗朗清晰。
看着朱允炆勤奋的样子,吕氏面露欣慰的笑容,继而开始畅想未来:若日后洪武帝朱元璋驾崩,自己儿子被立为太子,或是将来某日登上皇位继承大统,成为明朝的第三位天子,那她便成为了太后,权柄加身,高踞于整个国家之巅。
到那时,即便是当朝天子,恐怕每日都要跪拜问安呢。
正当她沉浸在美梦之中时,朱允炆突然开口:“母妃,孩儿真的很累了,今日是否能够暂停读书,休息片刻?明早继续好不好?”
吕氏闻声收回思绪,转头看见儿子一副疲惫不堪的表情,怒气陡升,喝斥道:“不行!”
朱允炆受惊,满含惧意地看着母亲。
吕氏意识到自己的语气过于强硬,于是缓了缓神情,轻言软语解释道:“孩子啊,并非为娘不疼你,只是你要牢记自己的身份,你是大明的皇长孙,注定要承接祖业与家国重担。
今日的小苦小累不过是通向未来的阶梯,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更好罢了。”
听了吕氏一番教诲,朱允炆内心的惶恐渐渐减轻了一些。
可毕竟是个孩童,深夜依然埋首书卷对他而言实为煎熬。
望着吕氏眼中泛出的慈爱光芒,他鼓足勇气握住了母亲的手撒起娇来:“娘,孩儿真的困乏得不行了。
书籍明日再阅也是可以的呀,您容许孩儿先去歇息一会好吗?”
谁知这话竟让吕氏表情一僵:“你怎么如此执迷不悟呢?这般好的劝告都听不懂吗?啊?!”
你可知晓,我这些年受过多少寒凉的目光?承受过多少轻蔑的眼神?而今,我最后的期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只盼着你将来能够有所出息,为你母亲争这一口气!可是你呢?只不过读一会儿书就在这里喊苦叫累,像什么样子?这般作为,又怎能获得你父皇与祖上的喜爱?”
吕氏对着朱允炆不住地呵斥着。
可怜的朱允炆,年幼的心灵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望着疯狂叫嚣的吕氏,仿佛看见了世间最可怕的怪物一般,连连向后退步,眼中充满惊恐,只想逃离这个地方。
就在这一刻,突然一个身影破门而入。
这人正是吕氏的丈夫,也是朱允炆的父亲——大明的皇太子朱标。
原来朱标正在不远处的书房里批阅公文,却一直听到这里的怒吼声,担心发生什么事情,这才急忙赶来查看。
“出了什么事吗?”
朱标踏入房门,关切地问道。
但他的出现顿时让吕氏止住了声音,她的神色瞬间柔和下来,变得无比平和安静。
“啊,没……没什么,只是允炆刚才诵读《论语》的声音太大了些,是否扰了殿下清修?这都是臣妾的错,打扰了殿下处理朝政。”
吕氏如此解释道。
这模样若是不曾亲眼目睹先前的一幕,谁能想象得到那个歇斯底里的人就是吕氏?至少朱标信以为真了,他点点头微笑道:“无妨,允炆能在这么晚还大声朗诵圣贤文章,为父很开心。”
说着,他伸手轻抚朱允炆的小脑袋。
“允炆,还不快来感谢你的父亲?”
吕氏随之笑眯眯地催促道。
但在朱允炆眼里,这份笑容简直让他心头发麻,甚至浑身颤抖。
他慌忙说道:“儿臣谢过父亲。”
“嗯,要好好读书,不过也不要太久了伤身。
为父还要继续批阅奏章,先告退了。”
朱标再次抚摸下他的头顶,转身离去。
“殿下慢走。”
吕氏柔声道,而后朱允炆亦是行礼相送。
待朱标走远,吕氏的脸色马上又恢复冰冷,冷冷扫视朱允炆,口中吐出两个字:“继续。”
与此同时,另一边正在进行夜间勤学的朱元璋看到郑有伦呈递的奏折,勃然大怒。
“砰!”
拍案而起,“好大的胆子!他吕梁,她吕氏,整个吕家好大的胆子!这些年来我还以为这媳妇如同她婆婆般品行端正,原来一直都是被欺瞒,好好,真是好!”
随即喊到:“郑有伦!”
“奴才在!”
“传朕旨意……”
在应天府衙内。
杨启威风凛凛端坐于梨花木椅上,案几前方,龙五伫立一旁,明镜高悬于背后。
堂下两队执杖官员分列两边。
中间,吕梁被人架着,戴着枷锁跪在地上。
随着一声拍案响,杨启朗声道:“堂下吕梁,关于天下绝味店遇袭之事,你还有什么辩解?”
早已被折磨晕过去的吕梁又怎有能力作答?一片寂静之中,唯有杨启准备宣判之声。
然而他的发言刚到一半,就被突如其来的锐叫声打断。
“圣旨到!”
只见几名太监由官吏引路,踏入大厅后便高声宣布。
瞬时间,整个衙门陷入一片混乱。
一名又一名官员来到太监前,纷纷五体投地地跪下行礼。
杨启也从他的梨花木椅上起身,急忙赶到堂下,跪拜迎接圣旨。
龙五同样随他跪倒在地。
“应天府府尹杨启接旨。”
“臣杨启,恭迎陛下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颁布诏书:
“吕家吕梁虽为皇室亲属,却不知以国事为重,欺凌百姓,致使民生疾苦,民怨四溢。
现命应天府府尹杨启将吕梁逮捕归案,其所犯各项罪行,定从严惩治,以还大明天地清明,安百姓之心。”
听到这番旨意,杨启呆立当地。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皇帝对吕梁在我辖区如此清楚?他又因何下达此旨?
颁旨太监看杨启呆滞,出言提醒:“杨大人,请接旨吧。”
杨启瞬间回神,郑重叩首:“臣杨启接旨!”
低头伸双臂接过圣旨后起身,暗中从袖内拿出一块金锭悄悄塞入太监手心,并低声问道:“公公,不知陛下是否还有其他命令?”
他的意思是想打听是否有皇帝对其本人或此事的后续指示。
太监接过金子后稍稍掂了下分量,看到脸上奉承的笑容不禁嘲讽一语:“您倒是聪明得很,陛下果然还有别的话。”
“啊?”
杨启惊恐追问,“陛下还有什么旨意呢?”
太监阴笑着靠近杨启耳边冷声道:
“应天府府尹杨启任职懈怠、趋炎附势。
即日起,撤职免官。
着枷锁在身暂任代府尹一职,待新官员到任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