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他娘带着他和妹妹投奔叔父还有一个原因。
“尔欲识尔父乎?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
“你想了解你父亲吗?你看看你叔父就知道了,他的品行相貌、言谈举止都像你父亲。”
【可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作为一个出生名门望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家闺秀,郑夫人深知读书才是儿子唯一的出路。】
【家境贫寒,供不起欧阳修上学,郑夫人便亲自下场教学辅导。】
【郑夫人: 没人教导?看我的。】
【沙滩画荻识字,孔庙石碑学书法。】
【郑夫人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儿子。】
欧阳修眼眶越发红,范仲淹踱步过去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与永叔幼年遭遇还挺相似,都是靠阿娘耗费苦心教育长大。
不同之处在于,丈夫逝去,郑夫人能选择守寡,能去投奔丈夫的兄弟。
而他娘身为侧室,只能带着他这个不被正室接纳的庶子改嫁。
【家里没钱买书,欧阳修便去找有书的邻里借,借来抄完再送还回去。】
【借书求学,是古代贫困生的一条必经之路。】
昔日的资深借书求学人士宋濂,对此深有感触。
书籍珍贵,主人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借出的。
回想起以往借书的经历,宋濂抿了抿唇,手起笔落在纸上。
眨眼间,纸上跃然落下数行文字——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已还……”
寒门学子求学坎坷多艰,他衷心希望后辈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学苦读,早日成才。
【这些邻里中,欧阳修最常借的一家,是随州城南家中藏书众多的李家。】
【也就是,欧阳修儿时小伙伴李尧甫的家。】
【小时候,欧阳修经常去他家玩耍。】
〖摆烂乐子人: 醉翁之意不在玩,在乎藏书之间也。〗
将这句话收入眼底,欧阳修挑眉。
看来,所有人都懂他的“图谋不轨”。
其实,这一点小伙伴和小伙伴家人知道,是一片好心的成全,也是提前给出的投资。
【十岁那年,欧阳修和小伙伴们在李家玩捉迷藏。】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在一堵夹壁之间,孩子们找到一个盛满旧书的破竹筐。】
【在破竹筐中,欧阳修翻找出一本残破不全,只剩六卷而且“脱落颠倒无次序”的《昌黎先生文集》。】
【顿时,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打开。】
【昌黎先生,老大哥韩愈又又又俘虏了一枚小迷弟。】
说到这里,叶非雪语气非常感慨。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文化传承真的很神奇。
谁能想得到,此时的欧阳修,将来会成长为宋代韩愈。
甚至,还能获得与韩愈平起平坐的赞誉,追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