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打卡周敦颐墓(2)(1 / 2)

【说到这里,主播不得不给大家科普一下宋朝当时的选官方式。】

【在宋朝,除了常见的科举制,官员还可以通过从军补授?,吏人出职?,门荫补官、纳粟买官等方式进入仕途。】

【这几种方式中,又以“荫补?”,门荫补?官最为常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官职的人数量超级多。】

【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人为官,则子孙、亲族,甚至门人,俱可得官。】

“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范仲淹紧皱眉头。

正提笔完善天幕公布改革措施的王安石,也沉重地叹了口气。

先皇们为了施恩笼络官员,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圣节荫补、郊祀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死事荫补与特恩荫补……

恩荫补官的名目五花八门,简直不要太多,本朝存在的冗员、冗兵、冗费等三冗问题基本上都是因此造成。

这个祸根必须除掉。

王安石郑重提笔,将这点记录下来,恩荫不是不行,但需得经过严格考核,甚至数量也要有所限制才可以。

【门荫,又称作“恩荫”,门荫补官,就是指官员的子孙后代、亲戚与门人,凭借官员的功绩,大树底下乘凉。

不用经历科举等选拔制度考核,直接被朝廷给予做官资格,成为官二代。】

【这些官二代,他们的人品才华就像开盲盒——良莠不齐,而且是“狗尾巴草”居多。】

【庆历三年,宋仁宗针对这个问题,对恩荫的人选做出了限制,要求他们熟悉儒家经义,懂法律法规。】

【并且,通过恩荫入官的官员考核期比科举入仕官员多一年,升迁速度也要比其他官员慢,升到高层极为困难。】

【正因为如此,周敦颐相较于其他名人才会显得如此寂寂无闻,为官三十多年,辗转近十个州县,周敦颐一直都在做小官。】

“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

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

周惇实本人倒不觉得有什么,他本人不追求仕途,只追求真理。

陶渊明那样自在隐居,修学问道的生活才是他心中所求。

隐居需要钱财打底,小官正正好。

【门荫入仕的第一年,景佑四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跟随舅舅搬到了润州丹徒县。】

【不幸总是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就在搬来后不久,郑向与妹妹郑氏相继去世,周敦颐一年里先后失去舅舅与母亲。】

周惇实苦涩一笑。

幸好,当时他已成家立业,能让舅舅与母亲放心离去。

【守丧期间,周敦颐居住在鹤林寺,在此期间除了鹤林寺住持,他还结识了范仲淹,佛印等人。】

【三年后,守孝期满,二十四岁的周敦颐重回归官场,担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工作中,周敦颐兢兢业业,断案快决准确,长期悬而未决的案件他都能很快解决,赢得他人交口称赞。】

【庆历四年,四年一次的考核期一到,周敦颐便因政绩斐然,改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庆历五年,南安监狱有一囚犯法不当死,但周敦颐的顶头上司王逵想杀一儆百,坚持要将这个囚犯判成死罪。

王逵本人是一个凶悍霸道不好惹的酷吏,其他官员都不敢同他争辩,只有周敦颐站出来,为囚犯据理辩护。

王逵顽固不听建议,周敦颐气愤不已,扔下笏板转身就走,丢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