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二凤的《诫皇属》,二凤根据自身经历,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子孙,要勤俭节约,感念百姓劳苦,要善于听取不同建议,把“进吾者”视作老师,把“顺吾者”视作贼子。】
【怎么说呢?二凤写的很好,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好像没一个人听他的。】
李世民感觉被人隔空扇了一巴掌。
【与之相反的就是包拯的子孙后代啦!】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不算上包拯要求儿子包珙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的字,《包拯家训》只有寥寥三十七个字。】
【就一个意思,我的子孙后代当官,若是有贪赃枉法的,活着不要回老家,丢脸,死了不要葬祖坟,晦气。】
【如果不按我说的做,那你们就不是我子孙后代了,不孝子孙,咱不认。】
【有一说一,包拯这个家训,相当严厉了,与其说是教诲,不如说是要求。】
【包拯儿孙也都严格遵守了包拯遗留的家训,他的二儿子包绶官至六品,奉公守法,清廉守节。】
【四十七岁那年,在就任谭州通判路上不幸感染疾病去世。】
【死后,竟然只遗留下四十六枚铜钱,丧葬费用都是由他两位堂弟资助。】
子承父志,叶非雪叹服不已。
四十六枚铜钱,叶非雪都怀疑对方是连病带饿死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以上,是欧阳修《诲学说》的全部内容,意在告诫儿子人不像玉,容易受外界物质环境影响,需要时刻通过学习砥砺自己,不然就会由君子变成小人。】
【《袁氏世范》则是宋代袁采创作的一本孩童启蒙读物,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
【袁采是宋孝宗时期的进士,为官刚正廉明,公元一一七八年,袁采担任乐清县令,很重视教化一方。】
【然后,感慨于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他写下《袁氏世范》,用来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
【在古代家训发展史中,《袁氏世范》的地位,仅次于《颜氏家训》。】
【书中有许多精彩名句,诸如:
“小人当敬远”,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小人为恶不必谏”,
“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
“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明末清初人,也是一名明遗民,其父朱集璜在顺治年间守城抵御清兵,城破投河自尽而亡。】
【当时,朱柏庐的两个弟弟还年幼,母亲还怀有身孕,他只能强忍悲痛,承担起责任,拖家带口地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后来,他带着家人回到了故乡,因敬仰晋人王裒在父亲墓前搭草庐而居、攀柏树悲号之义,为自己取了一个名号“柏庐”。】
【昔日,王裒因父亲直言不讳被司马昭所杀,悲痛不已,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以柏庐为号,朱柏庐就是在以号明志,意在效仿王裒永不作清臣,他也如王裒一样做到了,始终未曾入仕,一生教授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