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即便是再善良的人,也有限度。(1 / 2)

“皇上,太子殿下,难道你们没先问问其他人?”

“大明有这么多才智之士,难道连建州女真都找不到?”

韩成迷迷糊糊地说道,被这么晚叫起来只为这点小事让他有些不满。

朱元璋闻言,扭过头去,对韩成更加厌恶了。

总觉得韩成说话让人不舒服。

朱标说道:“问过了,没人知道建州女真在哪,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朱标说完,韩成清醒了些许。

他稍作思考,才意识到,现在的建州女真还没有这个名字。

这个地方也没正式命名。

建州女真三部与明朝尚无任何交集。

韩成沉思片刻后说道:“建州女真规模不大,只是众多女真部落中的一个小分支,并不显眼。原本隶属于元朝五万户府之一。

元朝覆灭后,这支人马分裂成了三部:托温部、斡朵里部以及胡里改部。失去元廷庇护后,他们的处境变得艰难,频繁受到其他女真部落的侵扰,最后被迫迁至图们江南岸的阿木河一带定居。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这三部才与明朝建立联系。洪武皇帝有意借助他们对抗北元残余势力,这才使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不再像从前那样惶恐不安。”

听完韩成的话,朱元璋顿时怔住了。

这中间居然还牵涉到自己?

难不成建州女真的兴盛竟然是从自己这儿开始的?

再一想到这些人后来取代了明朝,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事情,朱元璋就越发感到痛苦,恨不得狠狠地敲打自己的脑袋。

真是该死啊!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自己怎会做出这种事?

朱标看着父亲的表情也觉得十分疑惑,原来建州女真的起点竟然是由您开启的啊!

“为何要叫建州女真呢?

是因为我们后来在那儿设置了建州吗?”

朱元璋被朱标盯着,感觉有些尴尬,便转向韩成问道,试图转移话题。

韩成答道:“不是您,是永乐大帝。永乐元年,他设立了建州卫……”

哦!原来建州是我们的标儿设立的!

我们的标儿后来竟成为了永乐大帝!

朱元璋无需韩成再多解释,就认定这位永乐大帝必定是自己的儿子标儿。在他心中,整个明朝以后的皇帝中,能被称作大帝的唯有标儿一人。

除了标儿,谁都没有这份资格!

永乐,永乐,永远喜乐,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

不愧是我家标儿!

取名很有水准!

朱元璋在心里为自己的儿子点赞。

只要是标儿做的决定,朱元璋都觉得满意。

永乐大帝?

哦,原来我登基后所用的年号正是永乐。

朱标心里这么盘算着,忽然察觉到父皇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

朱标转头看去。

尽管朱元璋并未开口,朱标却从父亲的眼神中读出了他的意思——建州是你搞起来的!这件事上你也脱不了干系!

朱标正在思索之际,突然觉得永乐皇帝的事情有些蹊跷……

------------

韩成在朱元璋的追问下随口提到永乐大帝后,便开始后悔。

原因在于韩成深知朱元璋的脾气。从他今天连续来找自己三次的表现来看,要是把自己知道的朱棣、朱允炆和朱标的事情全盘托出,今晚想安睡简直是奢望!

老朱这家伙,进来就把桌椅砸了个遍,还说是换个新的。可现在新家具还没送来,三人只能站着说话。要是再提起朱标、朱允炆和朱棣的事,估计连床都保不住了。

照老朱这般折腾劲儿,韩成甚至担心这偏殿会不会被他整个拆掉。这种事根本没法讲道理。

于是,韩成在提了永乐之后,赶紧转移话题,说了不少女真人的事,试图分散朱元璋和朱标对永乐大帝的关注。此刻,他正密切观察两人的表情,祈祷他们别追问此事。

对害怕失眠、第二天浑身不适的韩成来说,失眠可不是小事。

朱标的眉头微蹙,感觉事情似乎不对劲。

永乐大帝?

自己为何会用这个年号?

永乐虽然听上去不错,但有个问题:这个年号早有人用过了。

当年方腊造反失败后,他的年号就是永乐。

这也是让朱标困惑的地方。

既然这年号过去曾有人用过,还是个失败者、被弱小的大宋平定后被逼无奈才用过的,为何自己还想用?

若是不知情被蒙骗倒也罢了。

可自己现在清楚地知道,永乐曾是方腊用过的年号。

那以后又怎能再用“永乐”二字?

这是怎么回事?

朱标心中满是疑问。

然而,这种疑惑朱元璋却丝毫不以为意。

他本能地认为,“永乐大帝”就是他的儿子朱标。

并且,他也觉得“永乐”这个年号极为出色,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洪武”。

无论怎么听,都令人愉悦。

当然,不仅是这个年号,只要是朱标做出来的事情,他都觉得无可挑剔,无论怎么看都满意至极。

尽管朱元璋自从发迹以来,在马皇后的建议下不断学习读书,还常请人讲授历史,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但他所知大多集中在重大事件上,对细节了解不多。

相比起朱标这种正经科举出身的人来说,还有不少差距。

因此,他也像历史上真实的永乐大帝那样,根本不知道这年号背后藏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