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名下去后,朝堂上变得特别的安宁,静得让人感到快窒息。
端王、梁王、高擘,费安远等人没有想到,安排了这么多的罪证都没能致高悠于死地,反而让他们损失了三名重要官员,大大地削弱了他们在朝上的势力。
心里既沮丧,又不甘心,脸色特别难看。
高悠现在倒是一身轻松了,因为最要命的一条罪已经被推翻,就算还有两件搁置的罪名还没有完全洗清。
但至少已经不会再威胁到他的生命。
过了一会,捉拿高泰的侍卫回来了,向皇上禀报道:“陛下,高泰已经自缢身亡。”
“什么!”
在场所有的人全都吃了一惊。
侍卫从身上取出一封信,双手呈上,道:“这是在高泰身上找到的写给皇上的信。”
当值太监把信拿过去转成给皇上,皇上打开看了一下,上面写着因为太子让人打过高泰,所以高泰怀恨在心,才让人指使陷害太子的。
现在东昌事发,他自知必死,为了避免凌迟之苦,所以才选择了自缢。
皇上看完信,脸色铁青,沉默不语。
他知道,高泰的死绝不是这么简单,背后肯定有人在操纵。
而这个人不用想就知道,是太后。
“传旨,高泰指使他人陷害太子,罪不容诛,虽自身已亡,但家眷不可饶恕,全部发配南疆,永远不许回京。”
既然现在还不能动太后,为了大局,皇上最终还是选择假装没看出端倪,不再追查下去。
他看了一眼高悠,眼里满是愧疚。
毕竟明知是太后在背后操纵,却不能为他做主报仇,他感到很对不起高悠。
如果高悠还跟昨天一样不知道情况,那肯定会怪皇上。
但现在他已经了解皇上的苦衷,所以倒也没有怪他,只是想尽快找到办法将皇上的顾虑消除掉,只要皇上没了顾虑,也就能放开手脚对付太后一党。
传旨太监走了之后,皇上准备退朝了。
这时,一名太监从外面匆匆走进来,跪下道:“陛下,国子监的师生,以及大批的京城文人、学士聚集在宫外,要求陛下惩罚太子。”
皇上脸色一变,声音低沉道:“去告诉他们,太子打伤国子监师生,烧毁藏书阁一事,待朕查明后,会给他们一个交代,让他们先回去。”
“是。”
太监下去没一会,慌慌张张地又回来了,道:“陛下,外面那些文人说,如果今天您不惩罚太子,他们就在宫外不走。”
“告诉他们,不走者,杀无赦。”皇上动怒了。
太监去了一会又回来了,苦着脸道:“陛下,他们说了,就算您要杀他们头,他们也绝离开。
还说如果他们的死,可以换来陛下对太子严惩,那们情愿一死。”
“这些迂腐的东西,他们以为朕不敢杀他们吗?”
皇上拍案而起,准备让侍卫去把那些人赶走。
费安远站出来道:“陛下,国子监乃大恒的最高学府,在天下文人心里有着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所以,当他们听到太子迫害国子监师生一事,才会如此地义愤填膺。
况且,现在他们并未出危害朝廷的行为,仅仅只是在皇宫之外表达自己的诉求,皇上要是因此而驱赶他们,甚至是治他们的罪,那定会让天下的文人寒心。
这将对皇上名誉,对朝廷公正,乃至对整个江山社稷稳定,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恳请陛下,顺应文学子之意,严惩太子,以安京城文人学子之心。”
郭清江随即也站出来道:“陛下,现在只是国子监和京城的文人前来请愿。
倘若您对这些人施以了强硬手段,定引起天下文人的愤恨,到时恐会引起一场大的动荡。
还请陛下看在江山社稷的份上,严惩太子,还国子监师生一个公道。”
皇上看着他俩,语气生硬地道:“此事尚未查清,现在就严惩太子,岂非对他不公正。”
费安远随即又道:“但现在也并没有证据表明藏书楼被烧非太子所为,倘若陛下便因此而放任不管,那天下的文人会认为皇上是在偏袒太子,将严重地损害陛下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威信,严重地影响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所以,还请陛下为了江山社稷,严惩太子。”
“请陛下严惩太子,还国子监师生公道。”
端王,梁王,高擘,高隽,高卙,高威,郭清江,张太祥等太后一党,全站出来跪下向皇上恳求。
高悠冷眼旁观。
发现附和的官员,已经占到了在场差不多一半的人,这还是刚刚已经废掉了三个,要不然势力更大
这表示,太后在朝堂上拥有的势力,已经快要跟皇上分庭抗礼。
要是再加上那些在外地为官手上的力量,太后的势力之大,想想都让人害怕。
“那个死老太婆居然拉拢了这么多人,再让她这么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朝堂上的这些官员都得被她拉过去,到那时恐怕就连父皇也镇不住她。”
高悠意识到,现在形势已经很不乐观,自己必须尽快想到解除皇上顾虑的办法才行。
要不然,那天皇上压制不住太后一党,那他就完了。
皇上的脸上布满寒霜,双手抓住龙椅扶手,捏得骨节都发白了。
他心里清楚,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太后,端王等人在策动。
但他也清楚太后、端王一伙的势力有多么庞大,如果此时与他们翻脸,将会引发朝廷的动荡,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
现在外夷方面也对大恒虎视眈眈,如果内部再形成对立,大恒江山必定风雨飘摇,百姓也将生灵涂炭。
一边是自己最重视的儿子,一边是国家的安危和稳定。
皇上的内心,如同两股巨浪在激烈碰撞。
高悠看出皇上心中在纠结,想了一下,主动对皇上道:“父皇,既然此事因儿臣而起,儿臣愿辞去太子之位,给国子监师生和京城文人交代。”
高悠心里清楚,现在他最大的倚仗就是皇上,绝不能让他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
至于太子之位。
皇上现在正当壮年,身体也结实,再撑十几年没问题。
谁能真正继承皇位,要看最后谁的实力强,拳头硬。
只要有了自己的力量,哪怕最后皇上没传给他,也可以凭实力夺取。
就像李二,靠着玄武门之变,不也登上皇位了吗。
所以,现在当不当太子无所谓。
重要的是赶紧培养出自己的力量。
这个皇位是他的,没人能抢走。
听到高悠竟然主动要辞太子之位,在场的所有大臣全都吃了一惊。
因为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说过有太子主动请辞的。
端王等人也都为之一怔,扭头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不知道他是真的在请辞,还是在以退为进。
现在的高悠,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真的让他们捉摸不透。
皇上看着高悠,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高悠是为了大局,也是为了不让他在此时难做决定,才做出这样的牺牲。
但这份牺牲让他的心,如同被撕裂一般,痛楚无法言表。
大殿上的死寂般的无声,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压抑,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都等待着皇上最后的决断。
皇上看着高悠问:“你想好了?”
高悠没有任何思考,义正言辞道:“想好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终归是因儿臣而起,儿臣有义务来承担这个责任。”
皇上轻轻地点了点头,道:“你能有这样的担当,朕很欣慰。”
高悠微微欠身,道:“谢父皇。”
皇上深吸了一口气,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道:“高悠接旨。”
“儿臣接旨。”高悠撩衣襟跪下。
皇上语气平缓道:“现免去你的太子之位,降为永安王。”
“儿臣谢父皇。”高悠坦然接旨。
端王、梁王、高擘、费安远等人,见皇上真的废了高悠的太子之位,一个个全都面露喜色。
尤其是高擘,心花怒放。
因为他是大皇子,既有学问,跟朝中的官员关系也不错。
又有太后、端王等人的支持。
高悠被废,太子之位就非他莫属。
皇上看到了端王、梁王、高擘的表情,知道他们心里在偷着乐,冷哼了一声,对高悠道:“高悠,以前赏赐给你的东西一律保留,朕再赐你五万亩良田,一万亩山林。”
原本正高兴的端王等人,听到皇上赐给高悠这么重的赏赐,顿时气得脸都青了。
梁王忍不住想出声阻拦,魏继业冲他轻轻摇了摇头,让他别再去自讨没趣。
魏继业知道,皇上这么高调地给高悠赏赐。
就在是故意做给他们看。
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他们,高悠虽然不是太子了,但仍然受他的重视。
别以为以后就可以随意欺凌迫害高悠。
“儿臣谢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