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后赵兴武帝:石祗(2 / 2)

石祗深知,冉闵是他最大的威胁 。为了消灭冉闵,恢复后赵的统治,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同年四月,石祗派相国石琨带领十万士众攻打邺城 。然而,石琨在邯郸遭遇了冉闵的顽强抵抗,大败而归,死者数以万计 。镇南将军刘国从繁阳前来与石琨会合,但也无法扭转战局,只得退驻繁阳 。

六月,石祗亲自进兵据守邯郸 。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决心再次组织力量,与冉闵决一死战 。八月,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在昌城会合,准备进攻邺城 。冉闵得知消息后,派遣尚书左仆射刘群担任行台都督,派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率领十二万步兵、骑兵在黄城宿营,自己则亲自统率精兵八万作为后援部队 。双方在苍亭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张贺度等部大败,死者达两万八千人,靳豚被追击并斩杀于阴安乡,冉闵部将悉数俘虏了靳豚的士众,整军而归 。

石祗并没有因为这几次的失败而气馁 。十一月,冉闵带领十万步兵、骑兵到襄国攻打石祗 。冉闵来势汹汹,志在必得 。他在襄国城外挖地道、垒土山,准备长期围困石祗 。石祗面对冉闵的进攻,心中充满了恐惧 。但他明白,自己不能退缩,一旦退缩,后赵就将彻底灭亡 。于是,他坚守襄国,与冉闵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

永兴二年(351年)二月,冉闵攻打襄国长达一百余日 。石祗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城内的粮草逐渐耗尽,士兵们也疲惫不堪 。在这危急时刻,石祗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去掉帝号,改称为赵王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各方势力示弱,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同时,他派出使者到前燕慕容俊、姚弋仲那里请求援军 。

幸运的是,石琨自冀州前来援救石祗,姚弋仲又遣其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骑兵自滆头前来,慕容俊派遣将军悦绾率领三万披甲士兵自龙城赶到 。三方强劲的士卒共计十余万,给石祗带来了希望 。冉闵得知援军到来后,派车骑将军胡睦在长芦抵挡姚襄,将军孙威在黄丘防守石琨 。然而,胡睦和孙威都被打败,士卒几乎被消灭殆尽,二人单枪匹马逃回 。

石琨等部即将来到,冉闵打算出兵进击 。他集合起全部士众出战 。姚襄、悦绾、石琨等部三面夹击,石祗也猛攻其后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冉闵军大败 。冉闵潜伏在襄国行宫,与十余名骑士逃往邺城 。投降的胡人栗特康等收捕冉闵之子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给石祗,石祗为了泄愤,把他们全都杀死 。这场战役,冉闵军死者共十余万人,其中包括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将军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及诸将士 。一时间,尸横遍野,后赵的局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

众叛亲离,王朝覆灭

然而,石祗并没有高兴太久 。这场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后赵的局势 。后赵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矛盾重重 。冉闵虽然战败,但他的势力依然强大 。石祗为了进一步打击冉闵,派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 。但刘显在与冉闵的交战中,再次大败 。冉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阳平,斩杀三万余人 。

刘显畏惧冉闵的强大,秘密派出使者请求投降 。他为了讨好冉闵,竟然提出以杀石祗作为报效 。冉闵同意了刘显的请求,整顿师旅而返回 。石祗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将领竟然会背叛自己 。

四月,刘显果然回到襄国,杀死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 。他把石祗的首级送到邺城,并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自己的性命 。骠骑将军石宁逃往柏人 。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了石祗的首级 。曾经盛极一时的后赵政权,随着石祗的死亡,彻底宣告灭亡 。

石祗在位期间,虽然努力地想要挽救后赵的命运,但他终究无法改变历史的潮流 。他的抗争,反映了当时北方各民族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后赵的灭亡,也标志着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其他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石祗的故事,成为了那个乱世的一个缩影,让后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