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突然检测到某文明因排斥和声而陷入单音沉寂,林羽将敦煌乐谱的泛音数据注入共鸣腔,封闭的声场瞬间打开,不同文明的乐器——琵琶、西塔尔、引力波探测器——共同奏出文明的《共鸣交响曲》。声波在腔壁上折射出不同语言的“和谐”一词,如彩虹般交织。
“文明声学的终极原理,”他轻声说,“是让每个音符都成为共鸣的起点,在差异中寻找和声的可能。”钟表匠点点头,在声学日志中记录:“第1950号文明守护事件:激活敦煌乐谱的共鸣频率。”
当共鸣腔的余韵渐消,林羽回到2025年的教室。讲台上的全息乐团正在演奏“文明共鸣曲”,学生们用脑电波指挥虚拟乐手,让唐曲《霓裳羽衣》与现代电子音乐在时空隧道中对奏。
“老师,”有学生戴着骨传导耳机,“我好像在琵琶的泛音里,听见了未来星际文明的回应!”
林羽笑着点头,文明的共鸣腔永远向宇宙敞开——就像敦煌乐谱在沙州城的月光下奏响,就像此刻骨传导耳机的声波振动,人类始终在以音乐为舟,横渡文明的星海,寻找着宇宙中共同的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