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之初,曲水流觞的雅集正盛。王羲之醉卧竹席,笔锋在蚕纸上游走如飞,《兰亭集序》的墨香还未干透,林羽已嗅到齿轮组织的气息——系统显示,本该失落千年的真迹此刻正被调包,取而代之的是署名为“王述”的临摹赝本。
“右军大人!”林羽撞开临时搭建的书斋,只见一名书童正将真迹卷入竹箱,箱底露出的齿轮零件反光刺目。他扑过去按住纸卷,指尖触到“之”字最后一捺的飞白——这抹细如游丝的墨痕,正是后世鉴定真迹的关键。“此乃神品,怎可轻付他人?”他转向王羲之,“当年王述与您有隙,若让此赝本流传,后世必笑您‘因嫉藏拙’!”
王羲之抬眼,醉意中透着锐利:“小友如何知我与王怀祖旧事?”林羽抓起案头狼毫,在废纸上疾书王述生平:“他乃太原王氏之后,官至尚书令,却因书法远不及您而心怀怨怼。若真迹蒙尘,百年后世人将如何看待‘魏晋风骨’?”
话音未落,竹帘外传来马蹄声。林羽迅速将真迹藏入曲水溪流的石缝,用枯枝在岸边写下“永”字八法——这是给未来考古学家的暗号。当官兵闯入时,他正握着赝本大笑:“右军醉笔,竟被尔等当作珍宝?”
郑和的星图(1430·古里国)
七下西洋的最后航程,郑和船队在古里国补给。林羽站在宝船甲板,看着随船的阿拉伯学者正在校对《过洋牵星图》,突然发现星图上的“华盖星”位置偏移——那是指引船队横跨印度洋的关键坐标。
“此星当在华盖星官右三指,”他用竹尺校正图上标记,“若按原图航行,半月后将误入暗礁区。”学者惊讶抚须:“先生莫非通阿拉伯占星术?”林羽摇头,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看见的,是千万航海者用生命堆出的航路。”
深夜,他潜入存放星图的舱室,果然在暗格中发现齿轮组织的改装装置——通过磁性干扰罗盘,让星图与实际方位产生偏差。当他拆除齿轮时,系统突然传来郑和的声音:“林先生果然在此。某有一问:这茫茫大海,究竟何处是归途?”
林羽将修正后的星图递给郑和,罗盘在掌心微微发热:“船队归处是大明,而星图的归处......”他望向漫天星斗,“是所有渴望看见更广世界的眼睛。”郑和接过星图,银须在月光下泛着光:“某懂了。即便此身葬于深海,也要让这星图成为后人的灯塔。”
文明的形状(3000·未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