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五年,匈奴铁蹄踏入洛阳,陈氏宗族举族南迁。陈汤八世孙陈廪背着祖传铁剑,护着宗谱穿过硝烟。行至淮水畔,身后追兵渐近,他毅然将剑插入河岸:“曾祖剑可沉,汉家节不可辱!”族人见状,皆以血书“守节”于衣襟,宁死不投胡虏。
江南士族宴饮清谈时,陈廪常于席间痛陈:“昔我先祖提剑定西域,今吾辈安能醉心玄虚?”他在会稽山下建“定远堂”,每日率子弟演练陈汤留下的《西域战阵图》,院墙上“凡江河所至”六个朱砂大字,在风雨中褪了色却始终未被覆盖。
盛唐遗响
贞观三年,长安城来了个叫陈玄礼的武将。当他在宫禁中第一次见到高祖李渊收藏的陈汤铁剑时,浑身震颤——剑鞘上“大汉脊梁”四字虽经千年,却与家中祖训碑上的刻痕分毫不差。作为陈氏后裔,他牢记“护家国,守汉仪”的祖训,后来在马嵬坡事变中,以陈汤之勇谏言玄宗,力保大唐社稷不失。
与此同时,在安西都护府,年轻的军司马陈子昂登上城楼,望着大漠孤烟,忽然想起族中老人口耳相传的陈汤故事。他挥毫写下“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气势,恰似当年陈汤在宣室殿中力排众议的孤勇。
山海忠魂
万历二十年,倭寇犯境。陈氏后人陈璘临危受命,率水师援朝抗倭。出征前,他在船头供奉陈汤画像,以 ancestral sword 祭海:“先祖曾破匈奴于大漠,今日孙儿当歼倭寇于碧波!”露梁海战中,他身先士卒,火攻敌舰时左臂被流矢贯穿,却始终站在指挥台上,直至日军大败而逃。
战后论功,万历皇帝欲重赏,陈璘却叩首道:“不求爵禄,但望陛下许臣在澎湖立‘定远祠’,以祭先祖忠魂,警示后人守土有责。”祠成之日,百姓自发献上“大汉遗风”匾额,香火至今未绝。
青史长歌
民国二十六年,日寇铁蹄踏入南京。陈氏后人陈天放时任南京卫戍军某团营长,率部在雨花台阻击日军。激战前,他将祖传的陈汤剑穗扯下,分给每一名战士:“这是两千年前大汉将士的血染红的,今日咱们就用它教鬼子知道,中国人的骨头有多硬!”
战后打扫战场,有人在营长遗体旁发现半片染血的布条,上面模糊可见“虽远必诛”四字。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老家,陈氏宗祠的祖训碑前,不知何时多了一束山茶花,花瓣上还沾着未干的雨水,像极了当年郅支城破时,落在陈汤剑上的第一滴晨露。
时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