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张家堡百年沧桑 韩家庄孤女认娘(1 / 2)

浊流滚滚 泾河流 4865 字 11小时前

送走玉芝,老太太也是思绪万千,回想着玉芝说的话,担心起这个世道来。但她,更担心是在外边闯荡的两个孩子,不知道他们现在情况怎么样?在这信息闭塞的山里,等一封信也是很不容易。自己在家辛苦的支撑着老太爷留下这个家业,实在不易,苦也只有自己内心清楚。

这个家能发迹,还要从老太太的父亲说起。她的父亲姓李,当时人送他一个外号叫李半仙,他能掐会算,一辈子精明能干,家境兴旺,可就是没有儿子继承家业,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秀云。

李半仙看中了一个能发家的长远生意,就是建一座油坊。这油坊可是千年家当,于是就选择在张家庄村东边山尖上,修一个城堡式的庄院取名李家堡,以防外侵。张家庄与李家堡处在一个山梁尖的分叉上,两庄对面相望,距离不足一里。

这个山尖城堡地势险要,两边被水冲成峭壁,中间鱼背形地。长约三百多米,中间最宽只有一百多米,上边是一片平整的土地,一边如同桥梁一样和大山梁连在一起,山尖前头是一面山坡,直通到泾河岸边。为了防贼和土匪,李半仙雇用劳力,在连接山梁的桥梁处,修起城墙。城墙上留有门洞,门洞外边也修了壕沟一丈多深,设有吊桥通行。梁头的坡边,也人为的修了十几米的高崖,四周略加修缮,也就自然形成高不可攀的山崖,把庄院孤零零放在这悬崖顶上。只要守住城墙出口的吊桥,外边人就无法进入,土匪来也是干瞪眼。只要一人守着城墙,别的人就会高枕无忧。

为建这个油坊,李半仙可谓费尽心思,老一辈在外边遇到杨树苗,听说其树木喜水,长的高大挺拔,就捎回几十棵幼苗,回来就栽在南沟的深沟底,距离小河水源较近的岸边,没想到,几十年过去,小树苗长成参天大白杨树,其中有一棵直径约有一米,高二十多米。李半仙看上这棵树想做油梁,真是前辈栽树,后辈乘凉,让后辈给用上了。但因树大无路,无法抬移,把树伐倒运回来成了难题。当年只想着栽在沟底能长成材,没想到成材后难住了后人。于是他就想着:用十头牛的皮子,合成六根长五十米的皮绳备用:一条锯条太短,让铁匠把两条锯条烧红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长锯条。一切准备好后。动员了青年劳力十人,下沟伐树。准备把它运回,把想象中的事,办成实事。

在伐这个树的时候,拉锯人发现,拉出锯末呈红色,并伴有红色的液体流出,他们认为;树已长成了神树,有了灵性,所以流出血来,砍伐不吉利。叫来李半仙观看,李半仙不以为然的说道:“什么神树?红色是木色显红色,距离水源近,树杆里的水份大,锯断后自然流出,带着木色而已,赶紧换着拉锯,赶天黑要锯倒。”干活的人,不再多说,埋头干了起来。

几人轮换着干,就想把树身尽快锯断,又不伤及树杆,由于树身直径太大,拉锯十分艰难,干了半天,进展缓慢,难以锯倒。李半仙就让人背着锅,拿着在家里女人们,擀好的面条,下沟给干活的人,下面条。他认为:吃了面条,干活有劲,因为庄稼人那个个都是面肚子。

面条煮好了,大家要吃饭了,揭开锅盖,却发现,面条里裹着一个小青蛙,大家唏嘘,吃不下去,李半仙上前观看。只见他用筷子,夹着青蛙,吃进嘴里,边嚼边说道:“是个面疙瘩 ,大惊小怪什么?”干活的人看后无语,看见掌柜的都吃青蛙了,留下面条,怎么能吃不下去,只好都吃了起来。

多半天的奋斗,树终于伐倒,人们把树枝杆全部去掉,留下一个十几米长的树身。

过了一月有余,树身上的水分流失的差不多了,李半仙便动员了三道梁上,三十多个壮汉,让他们分成三组绳,硬是把这个树身,从二十多米悬崖上拉滚了上来。他们用绳子,滚杠,一点点的把树杆拉滚了上原,装进专门为油坊修的,又深又高的窑洞里。

真是人多力量大,山里人敢于拼搏,巧取树木,把难于办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为此,李半仙像过大年似的,宰了几头羊,用盛大的宴席,招待出了力的壮汉们。

树拉回来了,油梁也装好了,可李半仙却病倒了,口鼻歪斜,伴有抽搐。

有人说是神树显灵了,有人说是吃青蛙中毒了,总之,闲话四起。实际上只有李半仙自己明白,是自己流着大汗,急着去沟里,来回跑招了冷风,引起了中风。

吃药医治无效,却愈来愈严重,李半仙和老伴商量着给自己女儿李秀云,招个上门女婿,来继承这个家业,当时李秀云已年方十五,正是婚嫁年龄。

当时李家的张管家三儿子张青山与秀云年龄相仿,张管家就给李半仙提出自己的想法,李半仙也觉得有张管家扶持,以后会更好,就答应了下来。让女儿嫁给自己管家的儿子。完婚不到一年,李半仙就离世而去,李家堡后来就改名张家堡。

这段时间,这个家实际就由张管家,也就是张青山的父亲代理,等李秀云有了两个孩子后,丈夫张青山,才接过掌柜的大权。

掌权后的张青山,便显露身手,生意愈做愈大,遍收各条梁上的油菜籽,压榨成油,运往山外销售。那张青山,看着日夜不停的压榨流下的油,就像看见银元往下流一样兴奋,想着法儿向外销售。为了菜油能运往河东销售,在滚滚的泾河上,打造一条渡船,这条渡口,成了三道梁通往河东的一条通道,方便河东油店售油供应。又逐渐把油店扩展到槐庆府,并顺着大道开分店。由于需要大量油源供给销售,他在三道梁上购置土地,扩大种油菜地的面积,占全梁土地面积将近四分之一,被他收购到手。随着他顺路分店逐个展开,还是供不应求,他又发动三道梁以外的富户种植油菜,然后大量收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从张家堡去往西安的路上,他都开有连锁店面,也就有张家堡的人,出门去往省城,不住他人旅店的兴盛之势。在三道梁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富有人家。

由于家大业大,管理人员人多,张家堡住宿紧张,张青山在崖面上,又多打了几个窑洞,将油坊和其他需要的窑洞都摆布开来。

中间五个窑洞前边,盖着一排青瓦房,就像一道围墙挡在前边,中间有着宽大的朱色大木门,两扇门上,镶着几排金色的大铆钉,约有一尺高的门槛挡着,没有事的人不能跨越。门前左右两边石墩上,一对矗立的石狮子,给人一副高大威严,高不可攀感觉。

两边盖有厢房,把院子自然隔成了四合院。正面窑洞住着老太太,以及老大,老二,老三,靠西边窑洞便是粮库,菜油库。青瓦房里有着一个较大会客厅,小房子住的便是孙子辈人。左厢房是厨房以及正常的生活存储,右厢房是主家亲戚来住客房。一大家子被老太太安排的头头是道。门外左边有个独院,那是管家,外来客人,以及伙计的灶房。

除了四合院,和隔壁管家住的院子,是两个单独的院子外,油坊以及其他窑洞都没有围墙,站在院子,一眼能看到窑里。

大院的右边的窑洞,就是油坊、另一个是存储油渣的窑洞,这些油渣可有大用,不仅能卖钱,砸碎发酵后,可当肥料用。油坊干活的人,都住在堆满油渣的存储窑洞里,晚上,几个人就睡在一个大炕上。从油坊走出来的人,尽管每天汗流浃背,晚上用水冲洗,也难以洗掉身上的油香味。

再靠右边就是饲养室及农具的窑洞。饲养室门前,常常堆有很大粪堆,冬夏两季,积攒的土肥,都被及时的拉到自家的地里。给庄稼施肥,使庄稼长得好的基础,想要好收成,施肥最关键。右边的土崖,它不仅仅是个围墙,又是垫圈土的来源,几十年的挖掘,硬生生把土崖向后推了十几丈,这饲养室和工具窑洞,都是被这积肥,给推出来的。

经常在外做生意的张青山,也与官家,富商有了交往,也就有了广泛的人脉,在外是财大气粗的张财主,回到家里,就受到妻子李秀云的家规约束。因为张青山明白,家庭和睦兴旺,也有老婆李秀云的功劳,所以他对老婆也是格外的尊重和爱戴。

自从有了几个儿子后,张青山就给自己儿子的前途做起了打算,从小就让三个儿子国栋、国良、国才读书上学,做好上进的铺垫。

功夫没有白费,几十年的努力终见成果,国民初年,国栋才气横溢,青年激进,经老师推荐进教育厅任职,后又任商县县长,没几年就到了商州任州长,他如愿的进了官场。这一路清风,也跟其父张青山花了大把银子有着直接关系,真是有钱买下通天路。二儿子国良跟着自己料理家里的生意,三儿国才步入军界,后来在西安城防团部任副官。三个儿子成人,都成了张青山夫妻骄傲的资本。

成了气候的张青山,家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窑洞的门窗,以及一排青瓦房门窗都进行了更换,就连门头及木柱上,都雕刻着各种雕花进行装饰,每个角落都能彰显庄院主人富贵高雅,钱财四溢的景象。

真是树大招风,正当张青山呼风唤雨,在生意场大展宏图的时候,天降大祸,家庭生变。张青山在西安办事时,遭人绑票,绑匪只给十天时间赎人。在西安店的掌柜,慌忙派出三路人马,一路去往商州告诉大少爷,一路奔回老家告诉老太太。一路去告诉三少爷。

大儿国栋得信,飞马回来找到老三国才,想通过官府及部队力量,大力搜捕,希望将绑匪捉拿,从而救出父亲。谁料凶恶的绑匪藏匿不住,便撕票,将张青山杀害在秦岭脚下的破庙里,四下潜逃。捉到一个线人,追到现场,只看到张青山的尸体。

当李秀云拿着赎金赶到时,事已发生无法挽回,李秀云伤心至极,对两个儿子训斥道;“为何这么鲁莽,绑匪不就是要钱吗,给钱还不行吗?现在这钱能换回老爷的命吗?”她当着众人的面,把钱抛在地上,大哭起来。

两个儿子认为绑匪贪得无厌,得了钱未必放人。又加上他们心傲气盛,认为有能力把父亲救回来,结果事与愿违。面对母亲的指责,也无话可说。事亦如此,无法更改,李秀云也不得不接受现实,让几个儿子把老爷遗体拉回张家堡安葬。自从老爷出事后,李秀云无心打理家里事,就交给了二儿子管理。

二儿子张国良担当起一切,又被当地任命为地方保长,家里依然很兴盛。没过几年,谁知,二儿媳又因难产,大出血命丧黄泉。留下两个孙子,大孙子张魁六岁,二孙子张鑫三岁,这又成了李秀云日夜不忘的心头病。

今天,老太太听到玉芝说起了川里闹年馑,心里担心起,在商州做官的大儿子,也不知道在外怎么样?她打开箱子,取出大儿子,上月捎回的两封家信。她不识字,又叫小兰叫来管家长锁,给自己再念念,管家长锁打开第一封书信念道:

回书寄母,千里报安:

慈母在上,儿书回探。见到书信,如见儿面。

家中可好,母亲可安。身虽在外,心里思念。

久不回家,情寄信还。儿均平顺、勿把儿念。

儿在外地,也为挣钱。承人之事,有任在肩。

整日奔波,为落心安,难以自主,事不如愿。

千里思母,家书问安。不能尽孝,心中熬煎。

愿母保重,别把儿怨。得了空闲,再把娘看。

愿母安康,把心放宽,岁岁平安,寿比南山。

儿子:国栋敬书

老太太又让长锁念第二封信,这封信是给二弟张国良的。长锁又念道:

二弟国良,家书问安:

兄身在外,家难顾全。孝敬母亲,落于弟肩。

望弟细心,诸事妥办。一家老小,照顾周全。

兄在官场,事多身缠。整日忙碌,无一清闲。

府地是川,两边是山。道路不畅,车行困难。

山高坡陡,举步维艰。轿夫难上,自行爬山。

形如泾河,石崖之边。哆嗦搀扶,徒步腿颤。

时有刁民,土匪泛滥。遭扰不断,四起命案。

事后钻山,捉拿困难。追凶入山,望山长叹。

恨不生翅,凶难归案。终日忙碌,事倍功半。

回书唠叨,望弟勿念。管家敬母,兄无他牵。

兄:国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