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潜龙归海,新野添翼(1 / 2)

与徐庶定下君臣之盟,那份激动与喜悦如同奔腾的江河,在我胸中久久难以平息。但理智很快占据了上风,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冷静和周密的安排。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徐庶,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这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却充满希望的同盟。

“元直,你我重逢,本该彻夜长谈,痛饮一番。”我按捺住内心的澎湃,看着徐庶说道,“但眼下形势特殊,你我都不宜在此久留。为策万全,还需委屈元直一番。”

徐庶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沉稳地点头:“主公思虑周全,元直明白。我当如何行事,请主公示下。”

“此地距离新野不远,但你不能与我一同回去。”我迅速在心中构思着计划,“如此目标太大,容易引人注目,徒增变数。你且在此地暂歇数日,或是随意游历一番,待风声稍缓,再以游学士子的身份,前往新野,求见刘豫州。”

我顿了顿,补充道:“届时,我会‘恰逢其时’地出现,‘发现’你的才华,并向主公(刘备)大力举荐。如此一来,既合乎情理,也显得自然,更能堵住悠悠众口,特别是……襄阳那边的耳目。”

我特意点出襄阳,徐庶眼中精光一闪,显然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深意。蔡瑁等人对刘备本就猜忌防范,若是得知我轻易就招揽到一位大才,必然会更加警惕,甚至从中作梗。以这种“偶遇”加“举荐”的方式,可以将我的作用稍稍淡化,将徐庶的到来归功于刘备的仁德声望,更能麻痹对手。

“此计甚妙。”徐庶抚须赞同,“如此,庶便以‘单福’之名,过些时日再往新野拜访。届时,还需主公从中斡旋。”

“这是自然。”我笑道,“元直放心,一切有我。你只需安心准备,届时在新野城中,我们再‘初次’相见。”

我们又就一些细节进行了商议,确保万无一失。例如他前来投奔时可以说辞是“久慕刘豫州仁德,又闻陆昭将军在新野屯田练兵、颇有气象,故此前来一观,或可效力”等等,既抬高了刘备,也点出了我的实际作用,显得合情合理。

一切商议妥当,我才与徐庶依依惜别。临行前,我再次叮嘱他务必小心,荆州境内并不太平,尤其是对于来历不明的士人,蔡瑁的眼线或许无处不在。徐庶自然应下,他本就是江湖经验丰富之人,这点无需我过多担心。

带着石秀,我踏上了返回新野的归途。

来时,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忐忑与对寻获故人的期盼;归去时,脚步虽然同样匆忙,但内心却已经被巨大的成功和对未来的憧憬所填满。

潜龙,终于要归海了!

石秀跟在我身后,他显然察觉到了我与来时截然不同的心绪。虽然我极力保持着表面的平静,甚至比来时更加沉默寡言,但那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轻松和振奋,恐怕难以完全掩饰。他几次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明智地选择了沉默。他知道我的规矩,不该问的,绝不多问。

一路无话,但我脑海中的思绪却如同翻腾的云海,从未停歇。

徐庶!元直!

这不仅仅是寻回一位少年时的故友那么简单。这意味着,我陆昭的核心智囊团,终于迎来了第一块坚实的、足以支撑起一片天空的基石!

在此之前,新野的种种谋划,大到对荆州、曹操、孙权的战略判断,小到屯田、练兵、工坊的具体实施,几乎都是由我一人独立支撑。虽然有玄镜台提供情报,有蔡琰整理文书,有糜贞输送钱粮,有关张冲锋陷阵,但这些都无法替代一个能够真正与我在战略层面进行深度交流、查漏补缺、甚至提出不同见解的核心谋主。

我的优势在于超越时代的知识和战略眼光,但我的劣势也同样明显——我对这个时代的人情世故、社会规则、特别是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和士族关系,不可能像本土精英那样了如指掌。很多时候,我的决策是基于逻辑推演和历史“剧透”,难免会忽略一些细微却可能致命的现实因素。

而徐庶的到来,恰恰完美地弥补了我的短板!

他才思敏捷,谋略过人,更兼游历天下,见多识广,深谙人心世情。他的加入,不仅能极大地分担我的压力,更能以他本土精英的视角,审视我的计划,提出宝贵的建议,使得我的决策更加完善、更加贴合这个时代的实际。

更重要的是,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完全效忠于我陆昭个人、并且知晓我(部分)长远抱负的顶尖人才!他理解我与刘备之间微妙的关系,接受了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借用一下典故,实则身在刘营心在我)的模式。这意味着,我可以放心地将一些不便对刘备、关张言明的核心计划,与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