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徽站在南方大学校史馆的青铜大门前,五月的阳光透过法国梧桐的枝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抬手看了看腕表——下午三点二十分,距离和苏芳约定的晚餐还有三个小时。这段时间,足够他完成一件从开学起就想做的事。
校史馆里冷气开得很足,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他的帆布鞋踩在上面几乎没有声音,只有挂在门口的铜铃随着推门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声响。值班的学生助理正趴在桌上打瞌睡,甚至没抬头看他一眼。
展馆按照年代分为六个区域,叶徽径直走向标着\"1920-1940\"的第三展厅。这个时段参观者寥寥,整个展厅只有他一个人。玻璃展柜里的老照片、毕业证书和手稿在射灯下泛着怀旧的黄,像被时光浸泡过的标本。
他的目光突然被角落里的一个展柜吸引。那里陈列着1927届文学院师生的毕业合影,四排穿着长衫或旗袍的年轻人站在哥特式钟楼前,面容肃穆而朝气蓬勃。照片右下角用钢笔写着日期:民国十六年五月廿一日。
叶徽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第三排最右侧的那个青年——眉目清俊,身形挺拔,唇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几乎与他长得一模一样。那人穿着浅色长衫,胸前别着一枚银杏叶形状的胸针,正是叶家祖传的信物。
\"这不可能......\"他下意识地伸手,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仿佛要穿透时空触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玻璃映出他现在的模样:白色衬衫,深色休闲裤,短发利落。两个时空的影像在玻璃上交叠,让他有一瞬间的眩晕。
\"同学,你对民国校史感兴趣?\"
身后突然响起的声音让叶徽猛地收回手。转身时,他看到一位约莫六十多岁的老校工,戴着圆框眼镜,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笑眯眯地望着他。老人胸前的工作证上写着\"校史馆顾问 林慎之\"。
\"只是随便看看。\"叶徽强迫自己放松紧绷的肩膀,声音却比平时低了几分。
老校工走近,顺着他的视线望向那张照片,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怀念的神色。\"这一届学生可不得了,\"他用带着吴语口音的普通话说道,\"第二排左边这位后来成了革命烈士,中间这位是着名的语言学家......\"枯瘦的手指在玻璃上轻点,\"至于你刚才看的这位——\"
\"叶明修。\"叶徽脱口而出。
老校工惊讶地推了推眼镜:\"你知道他?\"
叶徽这才意识到失言,迅速编了个理由:\"展柜下面的说明牌上有写。\"
老人将信将疑地看了眼空荡荡的说明牌——那里只简单标注了\"1927届文学院毕业合影\",没有任何具体人名。叶徽感到一滴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年轻人眼力不错,\"老校工意味深长地说,\"这确实是叶明修,当年文学院的风云人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据说还懂医术。\"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可惜......\"
\"可惜什么?\"叶徽的嗓音微微发紧。
\"英年早逝。\"老人叹息,\"二十五岁就病故了,说是肺病。有传言说他临终前还在整理一部医书手稿,可惜后来抗战爆发,遗稿都散佚了。\"
叶徽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二十五岁,肺病,医书手稿——每一个细节都和他前世的经历严丝合缝。难道在这个世界,也曾存在过另一个\"叶徽\"?
\"您......对他很了解?\"他小心翼翼地问。
老校工摇摇头:\"我只是听老一辈的校工提起过。我父亲当年是学校的园丁,说这位叶同学经常在凌晨独自在梅园练剑,下雨天就在钟楼里弹古琴。\"他忽然压低声音,\"有人说他根本不是病死,而是......\"
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老人的话。叶徽皱眉掏出手机,是苏芳的来电。他毫不犹豫地挂断,却发现老校工的表情变得古怪。
\"你是......那个演《南方雨巷》的叶徽?\"老人眯起眼睛打量他,\"难怪刚才觉得眼熟。\"
叶徽暗自懊恼。自从电影上映,他的生活就被彻底打乱。现在连校史馆这样的清净之地也难逃被人认出的命运。
\"只是长得像而已。\"他冷淡地回答,迅速转移话题,\"您刚才说叶明修不是病死的?\"
老校工似乎看出他的戒备,笑了笑:\"都是些陈年传言,不足为信。\"他指了指展厅尽头,\"图书馆古籍部好像还存着他的一本读书笔记,登记在'珍本'目录里,不过很少有人去查阅。\"
叶徽心跳加速:\"谢谢告知。\"
老人摆摆手准备离开,又回头补充道:\"如果你真对校史感兴趣,可以去文学院后面的老梅园看看。那里有棵三百年的古梅,据说叶明修生前常在那里读书。\"
等老人的脚步声完全消失,叶徽立刻掏出手机拍下那张合影。放大照片后,他注意到叶明修右手小指上戴着一枚银戒指——和他前世随身佩戴的家传戒指一模一样。
这个发现让他如坠冰窟。
......
图书馆古籍部位于主楼地下二层,需要特别申请才能进入。叶徽出示学生证时,管理员——一位梳着严谨发髻的中年女性——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
\"珍本不外借,只能在指定区域阅读。\"她推了推眼镜,\"而且需要教授推荐信。\"
叶徽早有准备,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纸条:\"这是文学院陈教授的签字。\"
这其实是上周书法课作业的批条,但他赌管理员不会仔细核对。果然,对方只是扫了一眼就递给他一张登记表。
\"填写要查阅的书名和原因。\"
叶徽在表格上写下:《养气录》手稿,学术研究。手指在落款日期处微微发抖——民国十六年冬,正是他前世开始撰写那部医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