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峨眉山从区域名山走向全国性佛教圣地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与佛教中国化的深入,峨眉山的“普贤道场”地位正式确立,寺庙建筑大规模兴起,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成为盛唐气象在西南山地的独特投影。
一、皇室加持:从民间信仰到国家祀典
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皇室大力推崇,峨眉山因普贤信仰与皇权形成微妙互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继业三藏从印度求法归来,“奉普贤像,深达峨眉”,并在山中建寺供奉。这一事件被视为官方认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标志性起点。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峨眉山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传说玄宗因梦见普贤菩萨,遣大臣韦抗入山建寺,赐名“白水寺”(今万年寺),并铸造普贤骑象铜像。此像高7.85米,重62吨,至今仍供奉于万年寺,其工艺精湛,造型庄严,体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铸造技术与宗教艺术水准。皇室的加持,使峨眉山从民间自发的信仰场所,跃升为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佛教圣地。
二、道场成型:寺庙群落与朝圣网络
唐代峨眉山的寺庙建筑形成规模,以金顶、万年寺、清音阁为核心,沿登山古道分布,初步构建起“山地佛教朝圣网络”。
- 金顶寺宇:唐代金顶已建有寺庙,名为“华藏寺”,成为信徒朝拜普贤的核心区域。由于海拔高、气候多变,建筑采用“石墙木顶”结构,既抵御山风,又具宗教庄严感。
- 万年寺片区:以白水寺为中心,周边建有牛心寺、延福寺等,形成僧众聚居的宗教社区。寺内凿有“白水池”,传说为普贤菩萨洗象之处,至今仍存“洗象池”景观。
- 低山区寺庙:报国寺、伏虎寺等寺庙在唐代初具规模,成为香客进山的第一站,承担接待与中转功能。
这些寺庙依地形而建,巧妙利用山地高差,形成“一里一寺,五里一庵”的格局。登山古道既是物理通道,更是精神朝圣之路,沿途设置的茶棚、歇脚亭,体现了佛教“方便众生”的理念。
三、诗僧往来:峨眉山的文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