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游七?这里是湖广!(1 / 2)

游七?这里是湖广!

万历二年,春,二月初二。</p>

汉江上,三艘桨帆船正顺流而下,中间那艘船要大些,两根桅杆上各挂着一面旗,前面那面是“兵部尚书”,后面那面是“总督湖广”。</p>

王一鹗着天青色襕衫,外罩毛边藏青色长褙,头戴大帽,帽绳在下巴系得紧紧的。</p>

背着手,站在船楼顶上,看着汉江两边的风景。</p>

“督宪,再有一个小时就到汉阳府了。”他的令史李明淳从船舱沿着楼梯走上来,站在身边禀告。</p>

“这么快。”</p>

“从襄阳直下汉阳,顺风顺水自然快。”</p>

王一鹗点点头,突然问道:“游七之事,你怎么看?”</p>

游七护着万全走陆路,从直隶入河南,再从南阳入湖广襄阳,一路上打着内阁总理张相的旗号,受沿途地方官员们优待。</p>

李明淳站在后面,瞥了一眼王一鹗,心里稍微斟酌了一下,“督宪,学生在京师时,就听闻游七是张相的奶弟,备受信任,视为兄弟。”</p>

王一鹗轻轻一笑,“子明也打起机锋来。视为兄弟,可终究不是亲兄弟。”</p>

李明淳见自己的小心思瞒不住王一鹗,也笑了,“还是瞒不过督宪的法眼。那学生就畅所欲言了。”</p>

“说!”</p>

“学生觉得,游七在其它地方如何,督宪管不着。但是在湖广这里,他就得老老实实的。”</p>

王一鹗点点头:“没错。其它地方各有督抚,轮不到我操心。但是游七在湖广不老实,要是被人点出来,皇上会问,湖广总督干什么吃的?</p>

到时候本督就坐蜡了。”</p>

李明淳身子微前探,声音略压低,“督宪到了今日这地位,再往上一步,张相已经不是臂助,而是阻碍了。”</p>

王一鹗回头看了李明淳一眼,故意问道:“阻碍?担心张相拦住本督,岂不是要优待游七?”</p>

李明淳嘿嘿一笑:“督宪,你又在考校学生了。你知道学生说的不是这个意思。”</p>

王一鹗就是有考校的意思,继续追问:“那你说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p>

李明淳正色,就像给严师递交考卷,“学生的意思,督宪已经身居兵部尚书,为一方诸侯,再进一步不是内阁就是戎政府。</p>

无论哪一处,都不是内阁张相能阻拦或相助的,全在皇上干纲独断。”</p>

李明淳看了一眼王一鹗,继续说道:“学生听说内阁议政堂里挂着世宗皇帝御笔亲题的一幅字,‘一团和气’。”</p>

“没错,这幅字还是皇上提议,请世宗皇帝御笔写的。斗而不破,才叫一团和气。子明悟到了,龙华书院,出俊才啊。”</p>

“督宪过奖了。那游七怎么处置?”</p>

王一鹗冷笑一声,“游七是护送万全神医去江陵,给张府老太太看病。这是正事,不敢耽误。现在神医到了江陵,本督宪就要跟游七好好算一算帐。</p>

襄阳、承天两府诸县,没少巴结。想必回到江陵的游七,私囊颇丰啊。本督已经叫总督行辕督查室的巡按御史王用汲,带队去襄阳和承天两府按查。”</p>

厉害啊!</p>

李明淳心里暗叹一声。</p>

王督宪果真好手段。</p>

游七此次回江陵,任务是送万全神医给张居正母亲看病,要是路上闻风就查,搞不好会阻碍万神医去江陵,耽误张母病情。</p>

公事结成了私怨。</p>

等游七一行回到了江陵,任务完成,王督宪才开始查办,于公于私,他都能交代得过去。</p>

改制后,以前位卑权重的巡按御史成了巡抚和总督手里的刀。王督宪派出的巡按御史王用汲,是李明淳的同科,颇为了解。</p>

四十岁才中进士,做事稳重,生性刚直,以刚峰公海瑞为楷模。他带队去查襄阳和承天两府,肯定能查出个底朝天来。</p>

李明淳身为王一鹗的令史,名为秘书,官阶虽低,却是王一鹗最亲近的部下之一,必须是心腹中的心腹。</p>

两者合为一体,荣辱与共。</p>

除了公文,许多私人书信,也是李明淳先拆开,整理好再呈给王一鹗看。</p>

前些日子,京师里王一鹗的故旧密友写信来,提及为争通政使,张四维摆了潘应龙一道。</p>

虽然事情最后圆满解决,潘应龙署理顺天府尹,迈出关键的一步。</p>

但那是人家机警,应对得当,才有此结果。</p>

万一潘应龙一时疏忽,着了道,跟冯保斗个两败俱伤,前途受阻,东南系的损失谁来承担?</p>

此事李明淳从与好友沈万象的书信往来中,也知道些内情。</p>

沈万象是潘应龙的令史。</p>

现在皇上点了曾省吾为通政使。</p>

他虽然跟各方关系都不错,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张居正你的心腹。</p>

还有挑起这件事的张四维,当初就是暗中投奔到你张居正门下,才没有受高拱、王遴倒台影响。</p>

现在这厮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在暗害潘应龙事件里上蹿下跳的沈一贯,他是沈万象和李明淳的同科,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副长史兼主任令史。</p>

不仅没事,还荣升了,跳出翰林院、国史馆这两个大死水潭。</p>

好处都让你们拿了,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p>

要是就此罢休,以后东南系的脸面还要不要?</p>

胡宗宪、谭纶、杨金水、王一鹗、徐渭等一干东南系大佬们的脸还要不要了?</p>

于是几位大佬暗地里达成了默契,王一鹗借机收拾游七,好好敲打一下张居正。至于张四维和沈一贯,自有人去收拾,至于是谁,就不是李明淳能知道的。</p>

王一鹗继续说道:“想不到时光一纵即逝。本督在湖北巡视了三四个月,转眼就到了万历二年开春。</p>

接下来本督要竭力解决播州杨应龙。子明,你做好准备了吗?”</p>

李明淳马上答道:“回督宪的话,学生准备好了。”</p>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子明是俊才,年轻有为,但是要想成大器,需要不停地历练。这次是你的大好机会,子明,你要好好把握。”</p>

李明淳笑着答道:“督宪,学生已经做好准备了。”</p>

王一鹗看着他,神情复杂,“此事风险极大,关乎生死,你要想清楚了。”</p>

“督宪,欲建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p>

王一鹗欣慰地点点头,“那就好。对了,卓吾公到了武昌?”</p>

“是的。卓吾公来武昌视察江夏公学和江汉公学,也正好会会他的好友耿八先生。”</p>

“耿八先生?”</p>

“耿定理耿子庸,号楚倥,人称八先生。黄州府人士(今湖北省红安县),与其兄耿定向、其弟耿定力合称‘天台三耿’。</p>

据悉耿八先生曾经于嘉靖三十八年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时任国子监博士的卓吾公结识,亦师亦友,十分要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