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也说道:“情报固然重要,通信联络也需强化。忻口与淞沪距离较远,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确保各部队间、战区与统帅部间通信畅通,才能及时传达指令、协同作战。应尽快增设通信线路,培训专业通信人员,提高通信抗干扰能力。”
蒋介石回到座位,拿起笔在纸上记录着要点,“诸君所提,皆为良策。但我们仍需慎重考量。忻口与淞沪,皆为抗战关键节点,稍有差池,满盘皆输。布雷,将今日会议内容整理成文,分发给各战区司令,令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与建议,三日内汇总上报。”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独自留在会议室,再次审视地图。忻口与淞沪,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如何权衡,关乎抗战全局。他深知,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决策,更是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抉择。
在淞沪前线,陈诚得知会议内容后,虽理解战略重心可能的转移,但心中仍不免担忧。他再次对防线进行细致巡查,对参谋说道:“即便兵力有所抽调,我们也绝不能放松警惕。日军狡猾,说不定会趁虚而入。务必加固工事,严阵以待。” 士兵们加紧修缮防御设施,巡逻队的脚步在阵地上更加频繁。
而在忻口战场,我军将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殊死搏斗。每一次冲锋,每一次阻击,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部队送粮送水,救护伤员。“只要能赶走鬼子,咱啥都愿意干!” 一位老乡坚定地说。
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军方高层的争论仍在继续。激进派不断鼓吹加大对淞沪的进攻,以实现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保守派则坚持在忻口扩大战果,进而控制华北资源。双方争执不下,导致日军在战略决策上迟迟无法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前线作战部署。
在这样紧张而胶着的局势下,蒋介石在南京焦急等待各战区的反馈。他知道,接下来的决策将决定无数将士的生死,决定抗战的走向。而在忻口与淞沪的战场上,每一名中国军人都在坚守,都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浴血奋战,等待着统帅部的战略抉择,迎接未知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