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 48 小时的掌心温度
顾承川的白大褂在凌晨五点的走廊投下摇晃的影子,后背的汗水印出不规则的地图,那是 40 小时未换的防护服在他身上烙下的印记。李小南递过第 12 杯凉透的咖啡时,看见他用胶布缠着右手无名指 —— 那里在给孕妇做手术时,因长时间按压漏风口而严重肿胀。
“您的心率 122 次 \/ 分,” 李小南的指尖按在顾承川的腕动脉上,“比正常值高 40%。” 顾承川扯下胶布,露出被金属碎屑划破的掌心:“当年李爷爷连续手术三天,用枣核针给自己放血提神,我们现在有更温柔的续航法。” 他晃了晃口袋里的椰壳导丝模型,那是牧民患者寄来的消毒工具,经过阳光暴晒,带着撒哈拉的温热。
实习生小林抱着温热的椰壳模型跑来,后面跟着三班倒的规培生,每人手中都捧着患者送的 “能量包”:巴西患者的咖啡豆、日本患者的抹茶饼干、镇沅老患者的烤红薯。“牧民说,” 小林把椰壳模型塞进顾承川掌心,“这东西吸过沙漠的阳光,能焐热任何冰冷的金属。”
凌晨 6:15,顾承川靠在清洁区的储物柜上打盹,掌心的椰壳模型滚落在地,露出里面刻着的(非刻字,仅压痕)“缝口” 二字 —— 那是牧民的孩子用指甲划的。突然,窗外传来嘈杂声,他睁开眼,看见康复患者们在隔离区外举着标语:“医生的掌心有光,照进了我们的生命缝口。” 最显眼的是张大爷的毛笔字,宣纸边角还带着 IcU 的消毒水味。
“顾主任,” 护士王敏递来个信封,“孕妇陈露让丈夫送来的,说是宝宝的第一份礼物。” 拆开后,里面是张超声波照片,胎儿的小脚印旁画着道缝,缝口处贴着撒哈拉的细沙。顾承川突然想起,自己在负压罩上按了 20 分钟的掌纹,此刻正与照片上的沙粒重叠,形成独特的生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