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启禀殿下,北方边疆的最新消息刚到,请您(2 / 2)

随后太监宣布:

“太子有令,

命朱雄进殿觐见。”

只见朱雄一身黑灰锦袍,快步踏入殿内,“臣朱雄参见殿下。”

“坐下谈。”

朱标看向朱雄,示意他坐在自己左侧首座。

朱雄应声道谢,从容落座。

面对朱标,他的态度比起面对朱元璋自然轻松不少。

“你知道孤为何召你前来么?”朱标笑着问道。

朱雄摇了摇头,“未知。”

“关于北部边境军队部署调整,”朱标毫不保留地道,

“孤想听听你的看法。”

略作思索,朱雄立刻反应过来,“殿下是不是有意削减北平府兵力?”

“不错,你的确聪明。”朱标赞许一句,“因为你这一战成果辉煌,北元已然覆灭,起码在未来五到十年里,北境无需担心侵扰,十万北平军确实显得多余了。”

“所以孤在考虑,如何重新调度这部分兵力加强边防力量。”

顿了顿,朱标问,“朱卿觉得此提议合理否?”

听完这些话,

朱雄陷入深思。

这个问题着实不易回答。

当前明国各藩王中拥兵最多的便是燕王朱棣。

从中央层面而言,在北疆暂无战事的情况下,绝不可能让如此庞大的军队继续掌控在单一藩王手里,但必须有所调配。

同时考虑到他本身源自北平军系统,言语之间太过直率难免会触怒朱棣。

片刻后,他谨慎说道:

“此事还需结合实际观察北疆形势,尤其是北元残余势力的具体动向。”

恰在此时,

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声音,

“启禀殿下,

左军都督李景隆求见。”

“李景隆?”

朱雄闻声心中不由升起几分笑意。

这个名字所带来联想,如同大明另一个传奇人物一样,深刻烙印史册。

靖难之役得以成就朱棣霸业,除因麾下诸多谋士精妙布局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朝廷将领实在乏善可陈,即便少数有能力的也不受当时建文帝信任。

像李景隆这般,连吃败仗屡屡遭受重任最终还叛降于朱棣麾下的人,实则颇具讽刺意味。

抬起头,朱标肃声吩咐,“传他入内。”

一名年岁与朱棣相仿的男子手持奏章,疾步进入殿中。

“臣李景隆叩见太子殿下。”他说着便行礼下拜。

“免礼。”朱标回应,目光聚焦在李景隆身上。

“启禀殿下,北方边疆的最新消息刚到,请您过目。”李景隆恭谨呈上奏折。

一旁伺候的太监随即接过转交。

展开阅后,朱标的面容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苍天庇佑我大明。”他开怀言道,并将手中的奏折递给身旁的朱雄,“你也瞧瞧。”

朱雄双手接过来阅读,却未表现太多波澜。

“殿下,北元已然内乱。”他对朱标说道,“目前,北元分裂成了三支势力角逐皇权——鞑靼、瓦剌以及兀良哈三方各自掌控一片区域且相互征伐不休。

依此态势,未来至少十年北方边境将无大规模威胁。”

李景隆补充道:“若非当初朱大人一举颠覆北元朝堂引发如此局势,北元恐怕绝不会落到这地步。”朱标听得哈哈大笑,“看来你立下的功劳何其之大啊!”

李景隆此时注意到身边那位气宇非凡之人便是赫赫有名的战神朱雄,不禁生出好奇之色。

“曹国公谬赞了,所谓战神之名,实在不敢当。”朱雄连忙谦逊答道。

“将军太过谦虚,在场谁能不知晓您的威名,真乃仰慕已久!”李景隆带着友善的笑容表达敬意,尽管官位尊贵,依旧表现出圆滑得体的态度。

“李某多礼了。”朱雄回敬微笑。

这时朱标开口:“好了,今日无其他事情,李爱卿就退下吧,我还有些事项需与朱卿商讨。”言语中尽显太子威严。

“臣告退。”李景隆深深一揖,转身退出时视线依然时不时落在朱雄身上探询。

等到李景隆离去,朱标转而询问朱雄:“现在北方形势已乱,按你的判断,孤应该将北平的兵力如何调整部署?”语态之间颇有考验之意。

朱雄心里揣摩一番——朱标定然打算缩减北平军权,正如历史上所说,“朱标若健在,天下必安”,靠的不仅是仁义,更有他强大的政治把控能力。

要不是信任儿子能够承担重任,朱元璋又怎会放心给予如此大的权力呢?于是不再掩饰心中思路直言:“依微臣推测,殿下应该是准备把北平军队移防至大宁之地吧。”

听到回答,朱标脸上浮现赞赏之情,“不错!朱卿果然是沙场老将通晓军事机宜,正合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