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喜好天空的德国皇储(1 / 2)

明1914 与其酱 2107 字 4小时前

1914年1月16日来自清廷的消息传到了应天府,清国内战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开始,随后又极快结束。也可以说,还没结束,那些从江北防线跑到一半的精锐八旗师又被严令遣返回江北防线。京师被叛军攻破,清廷政权易手。按照锦衣卫给的情报:有人打开了京师的城门,否则清国内战不可能这么快结束。

整个紫禁城被火焰吞噬,城市乱成一团,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进城三日不封刀。

至于皇帝永宁?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或许是被紫禁城的大火吞噬了吧!又或许他逃了出来。

明帝国礼部随即发出了最高级别的外交辞令要求清帝国叛军在战争中严禁伤害平民。但这样的外交辞令那群叛军怎么会听呢?

随即1月17日属于京师百姓的噩梦开始了。

但这些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应天府没有任何关系,应天府的百姓只有不断地谴责这些貂尾鼠不知何为文明,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但真的别无他法吗?

1月19日,一辆马车歪歪扭扭的走在泥泞的道路上。这辆马车自京师驶来,而它的目的地是:西安。马车上的不是别人正是被侍卫强行绑上马车的永宁,而永玉早就在京师被攻破前几日被永宁暗中派人送到了清河这个永宁的大本营,虽然那儿很快也将不再是他的大本营。

但永玉师无罪的,她还可以往南边逃命,渡过长江去明帝国。

马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发出令人不安的吱呀声。永宁靠在车厢内壁上,神情恍惚。自己错了吗?他不断在脑中询问自己。自己难道就应该像父皇一样?

车外传来侍卫的声音,“陛下,咱已经出山西了,叛军一时半会追不上来。”

永宁疲惫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透过车窗望向远方。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随时会下起大雨。这让他想起了离开京师那天的情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宫女太监四处奔逃,曾经威严的紫禁城在一夜之间化为人间炼狱。

陕西还有一支忠心于他的,最后一支“革命军”,而那儿是最后翻盘的希望。

******

应天府,国家议会大楼内郑清璿在房间中来回踱步,一边是清河锦衣卫传来的消息:永宁的妹妹逃到了清河。另一方面是三秦地区的锦衣卫传来的电报:永宁逃到了陕西意图东山再起。

所以问题就摆在了这儿:大明要不要出手?

郑清璿停下脚步,走到窗前。窗外的应天府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雪花一片又一片落下。

救吧,大明该用什么姿态去救?而且国民会同意救一个敌国的皇帝吗?

不救的话,未来打回去了就丢失了一个拉拢普通满人最好的理由。

郑清璿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电报又看了一遍。他知道,这个决定将会影响整个东亚的局势。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慕容柔嘉走进了郑清璿的屋内,在慕容柔嘉的手上拿着一封电报,“少爷,川地急电。”说着慕容柔嘉将这份电报交到了郑清璿的手中。

成都府急电:永宁政权意图与大明停止所有争端,承认大明的合法性以此换来大明在国际上对永宁的支持。(清廷之前承认的崇祯以前的明朝,而不是南逃到江南的南明。)

郑清璿将电报放在桌上,目光凝视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这份来自成都的电报,无疑是永宁在绝境中抛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承认大明的合法性?这个代价可不小。这意味着清廷将彻底否认自己的\"正统\"地位。

他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已经凉了。慕容柔嘉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

“将这份电报各自递交一份给内阁与议会。我们需要开一场会来讨论是否要对永宁提供帮助。”郑清璿突然开口。

慕容柔嘉领命而去,郑清璿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雪景陷入沉思。这场雪下得很大,仿佛要将整个应天府都掩埋在这片苍茫之中。

郑清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窗框。他很清楚,如果大明此时出手相助,必然会引发国内外的强烈反响。首先是国内民众是否会觉得这是卖国,其次便是英法昨日已经发来一份措辞严厉的照会,警告明帝国禁止干涉清国内战,否则他们将重演1890年。

郑清璿的目光落在了桌上那份来自英法的照会上。他们的威胁不是没有道理,1890年那场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可如今的大明,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了。郑清璿思索片刻后拿起了电话,正要拨打之时房门被推开,进来的是一个金色头发整齐地梳理着,面容较为清瘦,蓝色的双眼中眼神深邃而锐利,留有精心修剪的胡须的男人,来人正是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奥古斯特.恩斯特。

弗里德里希大步走进房间,他那双蓝眼睛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