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徒步山河间,青春的探寻与觉醒(1 / 2)

一、启程前的晨光

夏日的夜,热意弥漫,即便已至凌晨,暑气仍在房间里徘徊不散。李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的房间不大,墙上贴着几张从杂志上精心剪下来的文学作品插图,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插图隐隐散发着知识的魅力,那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对文学梦想追逐的见证。

终于,在夜色的包裹下,他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可没过多久,母亲起床的轻微响动就将他唤醒。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起身来,看到母亲那微微弯曲的身影在房间里忙碌着。母亲年过半百,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鬓角的白发在昏暗中格外刺眼,可她的眼神中,依然满是对儿子的关爱,温柔而坚定。

母亲弯腰揉面的剪影被昏暗的煤油灯拉得老长,那面团在枣木案板上发出有节奏的“砰砰”声,仿佛是母亲对他无声的鼓励。李贺望着窗棂外泛青的天色,脖颈间似乎还能感受到父亲凌晨劈柴时落在他肩头的木屑,那淡淡的木头香气,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温暖。

当蒜汁手擀面的香气钻进他的鼻腔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灶膛里的余烬在母亲鬓角镀上了一层金边,显得格外温暖而又有些许沧桑。李贺坐在小桌前,看着母亲端来那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母亲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和面时的面粉,可就是这双粗糙的手,为他做了无数顿美味的饭菜。

“儿啊,多吃点,这一路可不容易。”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关切,她轻轻摸了摸李贺的头,眼神中满是担忧与不舍。

李贺点点头,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熟悉的味道,让他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每一次母亲做手擀面,他都会吃得格外开心,母亲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他,眼中满是宠溺。

母亲则趁空烙了几张起面烙馍,她熟练地揉着面团,面团在她手中翻滚、变形,不一会儿就被擀成了薄饼,放入热锅中。随着“滋滋”的声响,烙馍的香味弥漫开来。母亲将烙好的烙馍小心地叠好,塞进李贺的挎包里,还放了两瓶糖水黄桃罐头,叮嘱道:“路远,路上饿了就吃罐头,别饿着了。”她的手指轻轻拂过挎包,仿佛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关心与牵挂都装进去。

李贺看着母亲,心中一阵酸楚,他知道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太多太多。“妈,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他伸手握住母亲的手,那双手的粗糙让他心中一紧,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完成这次旅程,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吃完面,李贺背起挎包,挎包里起面烙馍的温度透过粗布传到后背,两瓶糖水黄桃罐头随着步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走出家门,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空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走过村口老皂角树时,李贺摸了摸树皮上刻着的“师范”二字——那是三年前考上师范时用镰刀刻下的。那时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而如今,他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他的手指沿着刻痕轻轻划过,仿佛能触摸到当年那个青涩又满怀壮志的自己。

河滩上的鹅卵石在晨雾中泛着冷光,像无数沉睡的史前巨蛋。李贺的脚步踩在鹅卵石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是在与大地对话。他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的会是什么。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脚步却不自觉地有些沉重,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独自踏上这么漫长的旅程。

二、行走的觉醒

夏日的阳光炽热而耀眼,毫不留情地照射在大地上。李贺在麻园村村碑前停下了脚步,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的确良衬衫,紧紧地贴在脊梁上,衬衫的颜色变得更深,勾勒出他略显单薄的身形。他的脸上布满了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滑落,滴在脚下干燥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

婆婆家的青瓦屋檐从槐树枝桠间探出,窗台上晒着的红辣椒串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艳,仿佛是在燃烧的火焰,灼痛了他的迟疑。他站在那里,望着婆婆家的方向,心中有些犹豫,想着要不要在婆婆家歇歇脚再走。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挣扎,脚底新磨的水泡随着步伐破裂,一阵剧痛从脚底传来,让他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身体也微微颤抖了一下。

但他知道,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正是通过步行来锻炼自己的耐力、毅力,以及与群众采访、采风、打交道的能力。于是,他咬咬牙,强忍着疼痛,继续向前走。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

路过水磨村废弃的磨坊时,他的目光被石槽里淤积的黄河泥沙所吸引。他蹲下身子,膝盖微微弯曲,小心翼翼地靠近石槽。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仔细地观察着泥沙,突然,他发现泥沙中竟嵌着半片宋代青瓷。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瞳孔放大,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他小心翼翼地将青瓷片从泥沙中取出,捧在手心,仿佛是在捧着一件无价之宝。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青瓷片的边缘,感受着它的纹理和岁月的痕迹。

“这可是历史的见证啊!”李贺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片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他去发现。他站起身来,将青瓷片小心地放进衣袋里,拍了拍衣袋,仿佛这样就能将这份珍贵的发现好好保存。

继续前行,他来到了竹泉村。村里的道路两旁,种满了竹子,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村口,他遇到了八十岁的守林人王大爷。

王大爷看到李贺,热情地招呼他:“后生仔,走这么远的路,累了吧?来,到我家喝点水。”王大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像干涸的河床,可笑容却格外亲切,眼睛里闪烁着和善的光芒。

李贺感激地笑了笑,跟着王大爷来到了他家。王大爷的家是一座古朴的小院,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王大爷从屋里拿出一个水壶,执意往李贺的水壶里灌自家酿的柿子醋。

“后生仔走长路,这个比凉水养人。”老人龟裂的手指点着山梁:“顺着野酸枣树走,能瞧见古人治水的禹迹。”王大爷的手干枯如柴,指甲缝里满是泥土,可他的动作却很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