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缓缓起身,脸上还带着未消退的激动与紧张,他的双眼紧紧盯着王老师,生怕错过对方的任何一个表情、任何一句话。王老师重新坐下,微笑着点头称赞:“好呀,好呀,我这个小老乡很有出息嘛,后生可畏呀!爱好诗歌是好事,这可是个能让人内心富足的爱好。”李贺紧张得手心都冒出了汗,不自然地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想吃点啥?要不先要一盘凉菜吧,今天我请客。”说着,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手指触碰到那薄薄的几张纸币,心里清楚自己的口袋里只剩下20块钱了,但此刻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很快,李润就把那盘凉菜端上桌来,青花瓷的盘子里盛着色泽鲜艳的凉菜,红的辣椒、绿的黄瓜、紫的洋葱,搭配得十分好看。李润脸上带着笑意,礼貌地问道:“两位今天吃点什么?”王老师笑着说:“还是老样子,咱老家的手擀面,要鸡蛋西红柿的,然后给我切一点辣椒,我就好这口。这一口,吃的就是家乡的味道。”李贺一看时机到了,趁着等饭的间隙,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诗稿,双手递过去的时候,手臂都微微有些颤抖,说道:“王老师,这是我写的一些诗,写得不好,您帮我看看,可千万别笑话我。”
王老师接过诗稿,神情立刻变得专注起来,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诗稿上,逐字逐句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嘴唇微微蠕动,似乎在默念着诗句。他时而微微皱眉,眉心形成一个浅浅的“川”字,时而轻轻点头,手指有节奏地在桌面上敲打着。许久,王老师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许:“李贺啊,你写的诗歌很有灵气,能看出你对生活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这用词、这意境,都有自己的想法。回去我和编辑说说,让编辑和你联系,再修改修改,看能不能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不过写诗啊,还得继续打磨,多读多写,别着急。”听到王老师这番赞许的话语,李贺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他张了张嘴,好半天才挤出一句:“王老师,太谢谢您了,我……我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双手不自觉地紧紧握住,身体也微微颤抖着。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李贺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紧张感也烟消云散。
于是,李贺笑着和王老师分享起自己家手擀面的故事:“我最难忘的是母亲做的手擀面。那还是土地刚下放的时候,家里还很穷,平时中午饭根本吃不到真正的白面手擀面。记得有一年麦天放假,我和妹妹在麦地拾了一斗麦。有一天母亲有空,就把麦子在一个大木盆里仔细地淘了淘。她挽起袖子,露出干瘦却充满力量的小臂,双手伸进水中,麦粒在她粗糙的手掌间翻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母亲一边淘还一边念叨,说这点麦子可得省着用,这可是一家人的宝贝。”
“淘好麦子后,母亲牵着家里那头小毛驴来到石磨旁。小毛驴晃着脑袋,时不时打个响鼻,像是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干劲。母亲熟练地把麦子倒入磨盘,轻轻拍了拍小毛驴的屁股,小毛驴便慢悠悠地拉着石磨,‘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随着石磨的转动,淡黄色的面粉缓缓从磨盘边缘落下,不一会儿就堆成了一座小山。”
“那天中午正好是星期天,母亲把磨好的白面和红薯杆面、柿子皮面都端到了案板上。她先将白面倒出一部分在案板中央,接着加入红薯杆面和柿子皮面,按照一定比例调配着。母亲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随后,她一点点加入清水,用筷子搅成絮状,再上手揉成面团。面团在母亲手中不停地翻滚、揉搓,母亲的双手快速地舞动着,时而用力按压,时而轻轻折叠,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节奏感,面团像是有了生命,在母亲的巧手下逐渐变得光滑、劲道。母亲还不时停下来,用手背擦去额头的汗水,嘴里念叨着‘多揉几下,面才劲道’。”
“面团揉好后,母亲用湿布盖好,让它醒发一会儿。趁着这个功夫,她又开始准备配菜。母亲从自家菜园里摘来新鲜的西红柿和大蒜,把西红柿洗净切块,大蒜拍碎切末。当面团醒发好,母亲把它放在撒满面粉的案板上,再次揉了揉,然后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一张又大又薄的面饼。她的双手均匀用力,擀面杖在面饼上来回滚动,面饼越来越薄,母亲还不时转动面饼,确保每一处都擀得均匀。”
“面擀好后,母亲将面均匀折叠起来,用刀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她的刀法娴熟,每一刀都切得又快又准,不一会儿,细长的面条就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板上。与此同时,锅里的水烧开了,母亲轻轻抓起一把面条放入锅中,面条瞬间在沸水中翻滚起来。母亲用筷子轻轻搅动,防止面条粘连。煮了几分钟后,母亲捞出一根面条,咬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把面条捞出来,分别盛在几个大碗里。”
“接着,母亲在炒锅里倒入少许自家压榨的菜籽油,油热后放入蒜末爆香,再加入西红柿块翻炒。西红柿在锅里逐渐炒出汤汁,变得浓稠,母亲加入适量的盐和调料,搅拌均匀,然后把炒好的鸡蛋西红柿卤汁浇在面条上。再加上酸溜溜的蒜汁,搅一搅,几个人就围坐在那张破旧的小木桌前吃饭。只听见‘哧溜哧溜’的吃面声,不一会儿,碗里就吃得干干净净,小妹还一个劲地说好吃好吃。”
听完李贺讲的手擀面的故事,王老师陷入了沉思,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追忆,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你还能吃到这样的手擀面,我们小的时候连红薯面都吃不饱。那时候,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面条,都得盼好久。你这故事很有生活气息,回去你以手擀面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把这些情感和记忆都融进去,然后发给我,我帮你参谋参谋。诗歌啊,就是要写真情实感。”
正说着,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端上来了。青花瓷碗里,白色的面条被浓稠的鸡蛋西红柿卤汁包裹着,上面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切好的辣椒。王老师和李贺分别拿起筷子,吃得津津有味,筷子在碗里快速地翻动,挑起一筷子面条,呼呼地吹着气,然后送入口中。王老师边吃边说:“嗯,就是这个味儿,和老家的一模一样。”一碗面很快就美汁汁地下了肚。两人又分别要了一碗面汤,“吱吱”几下就喝完了,吃得是茶足饭饱。看看时间不早了,王老师站起身来说道:“那这样,小贺,今天咱们是老乡,我请客。下次再来的时候你请客。年轻人刚开始不容易,别跟我客气。”说着,便从口袋里拿出50块现金付了账。李贺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拗不过王老师,只能连声道谢:“王老师,您太客气了,下次一定我来。”两人匆匆握手告别,李贺望着王老师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感激和憧憬,他知道,自己的诗歌之路,或许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