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李贺家族的亲缘脉络与乡村逸事(1 / 2)

从南官庄再往南走,依次是闫庄村、竹泉村、水磨村。脚下的小路蜿蜒曲折,路旁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再往前走,就到了下冶乡的凤石村和石牛村。铁山河在大路村和西门村的边上汇流合一,交汇处水花四溅,河水相互冲击,发出“哗哗”的声响,演奏出一曲激昂的自然交响乐。随后,它浩浩荡荡地流经下边的几个村庄,最终奔腾不息地汇入波澜壮阔的黄河。黄河水浊浪排空,气势磅礴,铁山河融入其中,完成了从潺潺小溪到汹涌大河的惊艳蜕变,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变迁,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不息。

李贺的家族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贺大娘家的娘家在铁山村,姓王。李贺母亲的娘家在麻园村,姓郭。李贺堂大嫂的娘家在上官庄,姓张。李贺小姨的婆家位于大路村,同样姓张。李贺奶奶的娘家在梁上,从大路村顺着公路上去,大约10里左右的椿树庄,也姓张。李贺三姑家在白狐沟,姓王;李贺小姑家在铁山河东庄,姓赵;四姑家则在麻园村,姓张。从这些亲戚家的分布来看,李贺一家的主要亲戚沿着铁山河两滩居住,过着安详和谐、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男人们穿着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净的粗布衣衫,扛着锄头,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田间。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额头的皱纹里藏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女人们则在家门口忙碌着,有的穿着朴素的碎花布裙,手里拿着一把玉米粒,对着鸡群“咯咯咯”地呼唤着,鸡群扑腾着翅膀,欢快地跑过来抢食;有的在准备一家人的早饭,炊烟从烟囱袅袅升起,弥漫在整个村庄。邻里间相互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生活的满足,也有对彼此的关怀。

再将目光投向李贺的二姑家,其所处方向与大姑家相反,位于李家庄的西北方向。在李贺他们家居住的李大洼的下边,有一处深深的狭沟,名为孤石沟。在这幽静的沟里,有一块形状酷似人头的巨大石头,显得尤为奇特。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述,在遥远的过去,天坛山和鳌背山争胜比高,它们相约只在白天生长,夜里休息。然而,鳌背山却违背约定,日夜不停地疯长,这一行为最终引来了雷神的愤怒。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道惊天霹雳划破长空,将鳌背山的头劈掉,那被劈落的山头便化作了如今孤石沟中这形似人头的巨石。这巨石虽说模样有些狰狞,却被视为李家庄的风水宝地,长久以来默默守护着村庄的安宁与繁荣,庇佑着这里的百姓,见证着村庄的兴衰荣辱。

孤石沟里居住着几户裴姓人家,住在孤石旁边的是裴家的弟兄几户。再往上走,便是二姑家所在的安沟。这里居住的大多是姓李和姓翟的人家。在沟的尽头,有一口古井,它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护者,静静伫立。据说这井水常年不会干涸,且水质清澈甘甜,仿佛蕴含着大地的精华。每逢重要年节,村民们都会满怀虔诚地来到井边取水。男人们身着整洁的深色布衫,肩膀上挑着水桶,步伐稳健有力,手臂上的肌肉随着行走的节奏微微起伏。女人们则穿着干净的浅色衣衫,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手里拿着香烛。取水前,大家会先点燃香烛,对着井口拜上几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孩子们穿着略显破旧但洗得发白的衣服,在一旁嬉笑玩耍,有的在追逐着彩色的蝴蝶,有的蹲在地上好奇地观察着蚂蚁搬家。大人们则相互交流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琐事,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安沟还有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在繁华的盛唐时代,有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士,名叫司马承祯。他声名远扬,曾多次受到唐朝几代皇帝的召见,甚至还治好了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的怪病,一时传为佳话。传说中,他曾来到安沟,在此筑庵修行,期间留下了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最初,这里因他的修行庵而被叫做庵沟,然而,在山里人朴实的日常话语中,叫着叫着就发生了音变,最终成了现在的安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