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趴在一处被炸塌的工事后面,用56半步枪进行着精准的点射。每一次扣动扳机,都意味着一个敌人倒下。我的动作变得越来越机械,越来越麻木,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开火!阻止他们!开火!阻止他们!
战斗异常惨烈!
我们的人数在不断减少!弹药也在飞速消耗!
好几次,敌人都冲到了我们阵地前沿!甚至和我们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
我亲眼看到,身边一个年轻的新兵,被一个冲上来的越军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胸膛!但他临死前,却死死地抱住了那个敌人,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轰!”的一声巨响!血肉横飞!
我的眼睛瞬间就红了!
“妈的!跟他们拼了!!”我怒吼一声,扔掉了打空子弹的步枪,拔出了腰间的匕首,朝着另一个试图爬上工事的敌人猛扑过去!
……
那一夜,142号高地,彻底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我们不知道打退了敌人多少次冲锋,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弟兄,也不知道自己流了多少血,受了多少伤……
只知道,当天边再次泛起鱼肚白,当黎明的曙光最终驱散黑暗时——
我们,还站在这片被鲜血浸透的阵地上!
而山坡下,则躺满了密密麻麻的、敌人的尸体!
我们……守住了!
我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生命,硬生生地守住了这座“死亡高地”!
当增援的部队最终赶到,看到我们这群如同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浑身浴血、疲惫不堪的残兵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一刻,没有欢呼,没有庆祝。
只有劫后余生的虚脱,和对牺牲战友无尽的哀思。
那是我军旅生涯中,经历过的最漫长、也最惨烈的一夜。
那一夜,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寸土不让”,什么叫做“血战到底”。
也明白了,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由无数普通士兵,用他们的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意志,一寸一寸,堆砌起来的。
李卫国讲到这里,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些鸦雀无声的中学生们。
礼堂里异常安静,只有他略显粗重的呼吸声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出。
他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上,不再是最初的好奇和不耐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震惊,甚至是一丝……敬畏?
或许,他们从他那平实甚至有些笨拙的讲述中,真正触摸到了战争那冰冷而残酷的棱角。或许,他们开始理解,那些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背后,是多少鲜活生命的付出和牺牲。
李卫国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已经凉透了的浓茶,试图平复一下翻涌的情绪。
“我知道,”他重新开口,声音恢复了一些平静,但依然带着一种难以磨灭的沧桑,“跟你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孩子们讲这些可能有些……沉重了。但是,我还是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用无数像我这样的普通士兵,用我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一点一点换来的。”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台下,语气变得语重心长:“记住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为了不让那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说完,他朝着台下,缓缓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虽然他的身体因为年老和伤痛已经不再挺拔,但那个军礼,却依然充满了力量和一种老兵独有的尊严。
台下,再次响起了掌声。这一次,掌声不再是礼貌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带着敬意,带着感动,也带着……一丝沉甸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