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哥,不是要酿酒吗?为什么要熬糖呀?这麦芽糖能吃吗?”
杜寒回头看了她一眼,发现那双眼中满是期待之色。
这一刻他才突然意识到,虽然现在制糖工艺已经成熟,但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吃到糖依然是件稀罕事,尤其是像洁白如雪的白糖更是奢望。
“当然能吃,和平时吃的饴糖一样美味。”
杜寒伸手摸了摸小丫头的脑袋,“今天让你尽情吃个够!”
当下,杜寒暗自做了一个决定:啤酒只需要随便酿造几坛应付就行,剩余部分全部加工成麦芽糖分给部下们,让他们也尝一尝这难得的甜头儿。
制作麦芽糖并不是多难的工作,这些妇人熟悉饴糖熬制技术,也不需要杜寒再详细讲解。
她们迅速将打碎的饭麦倒进大锅,加入适量的水。
灶里的木柴燃烧得噼啪作响,锅中的水逐渐变热,婆娘们手持木棒不断搅拌着,不一会儿已是满脸通红、大汗淋漓。
忙活了半个时辰,锅里的液体渐渐变得粘稠起来,终于完成了麦芽糖熬制过程。
在杜寒指挥下,她们用布过滤了一下浓稠的麦芽糖浆。
剩下的麦渣被庞宇等人搬走,说是喂战马用的。
经过过滤后的纯净麦芽汁继续加热了一会儿,杜寒随后往里面投放了一种蛇麻叶,接着倒入了五个大酒坛中。
待温度降下来后,便简单用布封住了坛口。
不过,杜寒特意关照杨林青记得过两天换上木塞,将坛子封紧。
剩余的大量麦芽则被妇女们进一步煮制成饴糖,并加入些面粉做成一块块柔软的麦芽糖。
杜寒安排好按人口数目分发到各家各户,让每一个军户都能享受到这来之不易的甜美恩惠。
夕阳西下,右百户所的五百余人全部集合,每人手中都分到了数块饴糖,大家喜笑颜开,尤其孩童们更是欢呼雀跃,蹦跳不已。
营地外围,那些未归入右百户所的平民则眼巴巴地注视着。
不少孩童攀上了栅栏,眼中满是期待与渴望。
在不知不觉间,曾经低人一等的军户已转变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建奴肆虐下的辽东,虽土地肥沃辽阔,但百姓始终无法安定耕种,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虽然不至于饿死,却也饱腹难求。
仅仅半日之久,右百户所人人有饭吃的景象便传遍了附近村落,在他们心中,这里已然如同天堂般理想。
此时,杜寒默默看着军户领糖的一幕,王函携着一名十余岁的小女孩走了过来。
这小女孩模样清秀,一边走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饴糖。
“见过杜百户。”
王函先行一礼,随后将小女孩推到杜寒身前,“快快拜见百户。”
小女孩连忙把嘴里的糖块咽下,对着杜寒盈盈一拜:“见过百户。”
“百户,这是我妹妹王俏,年幼无知,请莫要见怪。”
王函先客套两句后严肃道:“百户修复这么多鸟铳,往后**的用量必然增加,我熟知制作之法,曾阅读过《制**法》。”
杜寒听到此处点头,虽知王函学过此书,却仍旧问道:“那是否亲手实践过了?”
“百户放心,我已经动手操作过几次。
另有一事,”
王函掏出一本书籍递上,“不知百户是否看过此书?此乃良书一本,我早已倒背如流,只是苦无机会一试。”
杜寒接过书籍,发现书外包覆着一层封皮,想必是王函珍藏之作,然而封皮之上并无一字。
翻开几页后,他不禁双目一亮。
“大人……难道未曾见过此书?”
王函察觉杜寒惊讶的神情,忙低头窥探其脸色变化,还好对方似毫无察觉仍专注翻书。
“哦,是是是……”
想到明时称呼禁忌,官员厌恶“大人”
之称谓,这并非尊重而是略显不敬之意。
故王函方才出口之时心中顿觉忐忑,深怕杜寒不满。
待见杜寒泰然,方才安心追问:
“我看百户吩咐许铁匠打制的那种铳身样式,和此书所绘图样竟不谋而合,本以为百户也读过此作呢。”
杜寒一边浏览书籍一边询问:“这可就是赵士桢的《神器谱》?”
书中详载各类火器的结构及其制造工艺流程,据其所忆明代唯有《神器谱》具有这般详尽描述。
“百户真可谓知识渊博!正是赵士桢大作。”
王函竖起大拇指暗暗称赞,同时主动提议:“我处还藏有他其他作品,比如《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及防虏车铳议,若百户感兴趣,不妨让我献给百户细看或者诵读予百户听。”
《神器谱》编写于万历二十六年,开篇是《进器疏》,主体内容分成四部分:《原铳》《图式样》、《打放架势》和《神器杂说》。
书中除了用文字解析火器的来源、功能、优劣、制造工艺与使用技巧之外,还配有大量插图,详尽展示了各种火器的操作流程、构造分解等内容……
王函口若悬河地讲解着,他以为杜寒不识字,于是主动担负起解说的任务。
在当时,识字的军户确实凤毛麟角,王函看到许铁匠制作的枪身时,还以为杜寒参考了《神器谱》里的设计图纸——毕竟书中有丰富的插图,即使不识字也能大概明白意思。
然而王函并非夸夸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