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渡河(2 / 2)

马吉与周守祯两位千总的部下总计不过一百零五人。

六艘小船容量有限,每船一次仅载七人七马,往返两次才运过去八十多人。

从耀州城头可见娘娘宫渡口的情况,除了增派少量人手外,无其他异状。

“杜将军,您该安心了吧?兵法曰‘半渡而出’,若敌军人多,此时正可出其不意袭击。

但他没这么做!这表明耀州城内并无几多敌军!”鲁之甲见对岸骑兵已登陆,得意扬扬地夸耀一番。

杜寒闻言只是淡然一笑,既然已经开始行动,再多解释也无济于事,只能静待后续发展。

鲁之甲并未在意杜寒的看法,说完便挥手示意:

“张文举、郝自演听令!你们各自率领所属渡河!”

两位千总迅速上前接令,随后返回召集部属。

加上两位千总,他们共出动二百九十人。

六艘小船缓缓摆渡,直至午后过半才全部完成,共计四百零九人渡河。

未渡河者皆立于岸边观望耀州那边有何反应,对岸骑兵挥舞旗帜联络,信号显示耀州方向并无异常动静。

杜寒也站在河岸高处眺望对岸,只见渡河的骑兵正在清理河边密集的柳树林,以便对岸有更好的视野。

柳树沿河而生,虽繁茂却不甚粗壮,与灌木无异,此乃临水之地柳树之常态,清理起来并非难事。

鲁之甲审视良久,确认无误后欣然下令:“今日暂且休整,将船只妥善安置。”负责护送的士兵将船夫带至别处看守,并递上干粮与咸菜,船夫们坐在地上狼吞虎咽,偶尔交谈几句,似乎已不再恐惧。

经一次盘问后,明军待他们还算友善,只是过河时被绳索绑于船中,身边还有卫士监管,想要逃脱实属不易。

一群士兵将六艘渔船拖离岸边,直到营地才停下,众人皆知,这几艘小船已成为全军的重要依托。

忙碌一天后,应鲁之甲邀请,杜寒来到河岸高处,发现鲁之甲早已等候,二人一同望向对岸。

耀州城隐没于夜色,弯月之下显得昏暗,远观只能见到微弱的火光,那是城墙上火把的痕迹。

对岸河边燃着点点篝火,这是过河的骑兵所为,既已兵临城下,无需再掩饰,不如享受片刻温暖。

鲁之甲注视片刻,忽转向杜寒微笑道:“兄弟的心思我懂,但不论耀州有多少敌军,我们既已至此,定当全力以赴。”

杜寒惊讶于鲁之甲的话语,自其抵达右屯以来,两人交流极少,合计不过寥寥数语。

为何这话听来,却似多年知己?

“将军,我军仅有几艘小船用于渡河,若耀州城内敌军超过三百,我军将陷入绝境,故我认为此举太过冒险,且我不信耀州仅存三百余敌。”鲁之甲神情真挚,杜寒亦直言相告,“实不相瞒,若耀州确为三百敌军,纵使我才疏学浅,兵力稀少,仅凭我部二十五人,亦足以剿灭敌寇。”

鲁之甲惊愕地望着杜寒,随即放声大笑:“听满总兵言,杜兄弟英勇非凡,我却始终半信半疑。

虽然战功常如此上报,但辽东将士谁不知晓实情?不过我也曾见过那八十余颗首级,确为真敌,莫非真是你等所杀?”

辽东之地,虽非最大却也非最小,传闻迅速传遍,即便金启综与袁崇焕奏报夸饰过度,辽东诸将心中皆明镜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