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点也能看出,盛唐的时候,官府办事并不草率。如果你想钻空子,那也需要相当的智慧和手段。</p>
三八.六.一六四.二四六</p>
然后专员甲会从支度使那里得到两个表,公马一张,私马一张。比如说公马上面写需要喂养的10匹马,每1匹喂了多少草料,没错,10匹马是分开记录的。</p>
具体是多少钱呢,不知道,也不好说,这是属于衙门的专有事务,但支度使一定会按某個标准给,只是具体到某地某时候某些特殊情况,这个标准会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p>
专员甲如果养的公马有10匹,私马有15匹,那么他需要先去支度使那里领钱,10匹公马走养马专款,15匹私马由支度使看着办。</p>
官府要的就是票据单上的东西有没有齐活,而且专员甲,通常不是流官,而是在当地找的非流官,多半都是所谓“技术官僚”。当然了,他们也不是吏员。</p>
这个玩法或许在后人看来不能理解,史书也没有记载,但考古的证据,却是成百上千的例子证明这个流程的存在。当然了,以现代的眼光看类似政务,就发现古今有些游戏规则是通用的。</p>
这书写得好辛苦,除了码字以外,很多时间都是用来查资料的。写这本书我是充分体会到了在社会上打拼的辛酸,没有后台没有抱住大腿的人,想搞出点名堂来是多么的不容易。</p>
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期两税法可以顺利实施,因为原本的政务,就已经具备了这个先决条件。</p>
那么专员甲要去哪里买草料呢?</p>
可以找官府开的草场,专门对接。或者找私人购买。当然了,也可以直接假扮盗匪去抢。</p>
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唐代的商品化或许因为封建制度的阻碍,还不是运转得那么流畅。但是将财物货币化,统一化,却已经是标准流程。</p>
我可以这么说,哪怕写到三百万字,这本书的剧情也不会崩,更不会水。为什么呢,我开书的时候就规划好了的。</p>
我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明一点:唐代基本政务,需要大量现金流通。有时候形成了路径依赖后,就会由官府打欠条。比如说购买草料的地方比较固定,办事人员不经常更换,当地草料较多,价格稳定等等!</p>
这个有点类似于固定程序运行,跳过了中间的“自检”环节,但本质上是一样的。</p>
从本书先后扬了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给他们发便当,你们就应该知道我写书是整本来布局,而不是前面引流后面摆烂。</p>
关于这本书的某些事情,我其实心里意见是很大的,但是不能在这里讲,我希望有些知情的读者老爷们也不要在评论里面说,反正群里的老哥基本上都是知道的。</p>
其间,有一个从政令拨款,到购买执行,再到最终考核的流程。当然了,这里头也有很多“不可说”的套路。比如说支度使给的钱是多是少,不同地方的草料价格有时候相差极大等等。</p>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账目清晰,有相对统一的执行标准,一目了然。</p>
为了保证整本书的节奏和剧情,除了起点不让写的东西外,没有什么骚操作是我不敢写的,请保持期待。</p>
再次拜谢。</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