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政治3(1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1765 字 6小时前

郑维岩倒是安然无恙。

他手下那些人没什么文化,大字报都不会写,也总结不出他到底有啥问题。

那些想挑事儿的,也不过是指责他爱骂人;

而真有心写点什么的,又怕郑维岩日后找机会整治自己,只能把话憋在肚子里。

纪广才察觉到,郑维岩管理的这几个单位,批d、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展得毫无起色。

于是,他亲自下到基层,找了几名工人谈话。

可这些工人政治水平有限,说起话来完全没法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

纪广才心里犯起了嘀咕,要是把这群人发动起来,搞不好火会烧到自己身上,思量再三,他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

郑维岩得知纪广才去找工人谈话后,气得火冒三丈,心里直骂:

我一心一意为你解决问题,你倒好,居然来找我的茬,这算什么玩意儿!

就在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啤酒厂的计划得到了批复。

计划科忙着申请征地,最终,啤酒厂选定落在赵村。

紧接着,便是紧锣密鼓地修路、引水、建厂房,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另一边,于海泉回到了部队,在团部担任参谋。春季招兵的时候,他来到了威宁。

于海泉到威宁县武装部报到时,结识了一同前来的海军招兵人员,两人恰好住在同一个宿舍。

这人有个朋友家的小孩想当兵,却不想当海军。

于海泉听了,心有戚戚焉,他坦言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还感慨道,招这样心思不在的人进队伍,往后可不好管理。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当场就达成默契,决定日后互相照应。

下午,于海泉请假去了三姨家,把弟弟可以当兵的好消息告诉了三姨。

晚饭时,盛国琳和于海泉闲聊起来。

于海泉兴致勃勃地说起:“三姨夫,前一阵子吉林下了一场陨石雨,那陨石个头可大了,当地动静特别大。”

盛国琳满脸惊讶,连忙问道:“什么时候的事儿?报纸上咋没报道呢?”

“3月8日下午,在吉林市金珠公社。没登报,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于海泉解释道。

盛国琳若有所思,缓缓说道:“这可是大事啊。你看《水浒》里不是说,108将都是天罡星、地煞星下凡嘛,这陨石掉下来,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于海泉一听,赶紧提醒:“三姨夫,您说的这个我也听说过,可这话可千万不能到外面乱说,不然别人该说您封建迷信了。”

盛国琳拍了拍胸脯,保证道:“放心吧,我也是党员干部,这点觉悟还是有的,肯定不会到外面瞎说。”

第二天一大早,于海泉就坐公交车回城了。

而盛国琳则去找杨小东,要了辆车,前往青年点。

此时,青年点的年轻人正在村里组织批斗会。

他们照着工厂的样子,写了大字报,老百姓们围在大字报下,听着这些从三线来的青年慷慨激昂地宣讲。

盛国琳找到盛明伟,把当兵的消息告诉了他,还鼓励他去报名。

盛明伟一听,和青年点的几个朋友一合计,立马写了申请书。

他们拿着申请书,先找到生产队队长签字,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大队、公社去签批。

相比之下,公社的批d、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展得远不如三线厂那么热烈。

只有几个下乡青年较多的生产队,有几名青年贴了几张大字报,再加上公社文书精心绘制的宣传板报和几张报纸,便是全部的宣传阵仗了。

或许是这些年运动太过频繁,老百姓们早已疲惫不堪,根本搞不清这场运动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各队接到要求后,还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把地富反坏右分子或他们的子女拉上台批斗。

村里人既不清楚d到底说了什么,也不明白这次斗争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切都显得那么茫然。

靳武利每天都在挑粪,运动一来,他就被佟兴祖那边心怀不满的青年拉上台批斗。

批斗时,那些人不停地追问他那三名伤员的下落。

佟铁山心里明白这些年轻人的目的,可有些话实在没法说破。

有时候,他只能巧妙地把话头引到文件上,着重讲讲翻案风。

但村里的年轻人根本不买账,总是抢过话题,自顾自地发泄着情绪。

佟铁山也不好多说什么,生怕矛头一不小心就指向自己。

毕竟工厂里关于女儿和谢云旺的大字报内容,也传到了村里。

好在村里有能耐的人,大多都是他施工队的主力,和他一条心。

那些搞事的青年人识字不多,脑子也不太灵光,虽说听说三线人在搞阶级斗争、搞揭发,可压根儿不清楚到底该怎么斗争、怎么揭发。

那些有能耐的人,一听大队长把话题引开了,就知道领导不想再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翻来覆去地说个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