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兀良合台正率领着一支劲旅从云南马不停蹄地赶来。这支军队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力量,曾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而此时,兀良合台急需与忽必烈会军,以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合力,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若忽必烈对兀良合台的求援置之不理,不仅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让跟随他多年、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对他寒心失望,使他在军队中的威信扫地,而且他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蒙古众多势力眼中,他会成为一个只贪恋权力而弃并肩作战的战友于不顾的人,在道义上陷入极大的被动,如此一来,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去争夺汗位。
更为严峻的是,忽必烈在蒙古贵族中素来以主张“行汉法”而闻名。他深知,要治理好广袤的漠南汉地,必须借鉴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在蒙古贵族的传统观念里,被征服的民族就如同奴隶一般,毫无权利可言。他们认为,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理应享有绝对的统治权,而那些此前早已沦陷,且长期被辽、金统治的汉人,不过是任人宰割的对象。他们又怎能轻易承认汉人的权利呢?所以,“行汉法”的主张,严重触犯了众多蒙古贵族的利益,早已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忽必烈的这一主张是对蒙古传统价值观的背叛,是对蒙古贵族特权的挑战。
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祖制,新汗的选举必须由黄金家族成员以及高级贵族相聚在传统的权力中心——和林,重新进行投票选举。和林,作为蒙古帝国的政治中心,一直是蒙古贵族权力的象征。但此时的和林,早已被那些坚决反对“行汉法”的蒙古贵族所掌控。这些贵族们在蒙哥汗去世后,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对派。他们对忽必烈的“行汉法”主张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蒙古传统的亵渎。倘若忽必烈贸然赶回和林,不仅难以获得期望中的支持,反而可能陷入他们的重重包围,遭受他们的打压和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下,赢取选举的希望可谓是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会危及自身的安全。
忽必烈站在这个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急需支援的兀良合台和将士们,一边是争夺汗位的紧迫任务。他深知,一旦放弃对兀良合台的支持,他将失去军队的支持,失去民心,失去道义上的优势;而一旦贸然赶回和林,他将面临蒙古传统贵族的强烈抵制,甚至可能会被排挤出局。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明智的决策,既要维护自己的威信和道义,又要寻找一条通往汗位的可行之路。
与此同时,此刻身居漠北“主场”的阿里不哥,凭借着家族长期积累的影响力,以及长期坐镇漠北老巢所积累的人脉资源,早已不动声色地获得了大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他们认为阿里不哥坚守着蒙古传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是维护蒙古帝国正统的不二人选。即便忽必烈立刻掉头赶回去,竭尽全力去争取那些摇摆不定的贵族们的选票,恐怕也已经为时过晚。而且,匆忙赶回去的他在政治和军事布局上必然会显得仓促而被动,这反而会让他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极大地增加了他被对手打压和排挤的风险,局势对他极为不利。
面对这残酷而又复杂的现实,刘秉忠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智慧,向忽必烈提出了极为关键的建议。
他建议忽必烈牢牢守住自己现有的实力,务必争取接管蒙哥所率领的那支精锐部队。这支精锐部队是蒙哥多年精心打造的王牌,拥有着极高的战斗素养和强大的作战能力,若能将其收入麾下,将会大大增强忽必烈的军事实力。同时,要积极争取其他势力的支持,在确保自身实力足够强大的基础上,若时机成熟,甚至可以考虑自己割据称王,以此来增强自己在蒙古帝国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忽必烈本就是一位当机立断、有勇有谋的领导者。他深知刘秉忠的建议蕴含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便迅速做出了决策。他立刻在全军将士面前,以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宣布:“我们奉命作战,肩负着使命与责任,岂能无功而返!”这一豪迈的宣言,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安定了军心,让将士们重新燃起了斗志,坚定了继续奋战的决心。
于是,忽必烈率领大军继续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在岳州,他们顺利地迎接到了兀良哈台所率领的西征军。两支大军会师后,士气大振。紧接着,他们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将进攻的矛头直指鄂州。鄂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南方的重要战略据点。一旦攻下鄂州,他们的兵锋就可直指南方的核心地带——江南,严重威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进而给南宋朝廷带来巨大的军事压力。
然而,阿里不哥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忽必烈的动向,深知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性。于是,他迅速行动起来,派出得力干将前往开平、燕京(忽必烈实际控制区域)调兵。这些干将利用各种手段,不断侵吞忽必烈的力量,妄图削弱忽必烈在南方的军事部署,以扭转局势。
在成功完成迎接兀良哈台的任务后,忽必烈面临着新的抉择。虽然此时他的后方面临着阿里不哥的不断侵扰,但他深知自己身为此次南征的进攻方,若此时选择退军,不仅意味着此次南征的失败,更会严重损害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军队是他的根基,一旦威信受损,后续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所以,即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南下,坚守战场,与南宋军队展开激烈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