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太子谋反(1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172 字 9小时前

贞观十七年(643 年),大唐皇宫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皇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勾结,企图谋反,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谋反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唐太宗过度宠爱四皇子魏王李泰,使得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

魏王李泰文武全才,风度翩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李世民和群臣的喜爱。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与魅力,曾经多次出使突厥。在那遥远的塞外,他以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沉稳的气度,为唐朝缔结了和亲和盟约,为两国之间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和广泛的人脉。

他还曾率军平定吐谷浑的叛乱,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率领士兵们冲锋陷阵,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平定叛乱,为唐朝扩大了疆土,也为自己增添了无数的功绩和威信。他的一言一行,都颇有乃父之风,这让他在朝野上下的威望日益高涨。

然而,他与李承乾的关系却一直紧张,犹如水火不容。两人经常为了一些小事争吵不休,甚至发展到冷战的局面。

李泰深受太宗溺爱,所享受的待遇与太子李承乾几乎不相上下。而因为父亲的种种溺爱,李泰心中逐渐萌生了对储位的非分之想。他开始明里暗里地对哥哥李承乾进行排挤、诬陷,试图以各种手段取代对方,登上太子之位。他在朝中四处拉拢势力,散布谣言,意图削弱李承乾的威望和影响力。

二、唐太宗对太子李承乾期望太高,要求过严。

由于唐太宗决定以道治国,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使国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民间达到了能夜不闭户的繁荣境地,大唐的国力也如日中天,迅速得以充实壮大。因此,他希望太子李承乾能够完美地接好自己的班,成为一代圣君,继续书写大唐的辉煌。所以,他对李承乾的要求近乎苛刻,绝不允许李承乾有任何骄奢淫逸的表现。

而李承乾自幼颇受李渊宠爱。玄武门之变后,八岁的他就稳稳地坐在了太子之位上,从小就被众人环绕,众臣们大多捧着哄着他。长孙皇后也护着他,对他百依百顺。李世民又忙于国事,很少亲自教导他。他又从来没有深入接触过民间生活,根本不知民间疾苦的滋味。所以,李承乾根本达不到唐太宗的期望。

长大后的李承乾不仅不努力学习治国理政之道,反而沉溺于游乐无度之事。他整日与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玩物丧志,对朝廷政务不闻不问。

贞观十六年(642 年),李世民发现李承乾养男宠。在那个保守的时代,李承乾的这种断袖之癖让李世民大为光火。他狠狠地训斥了李承乾一顿,然后就下令处死了太子宫中的宠童称心等人。这一事件,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李承乾的心,也引发了李承乾的不满和恐惧。他开始觉得父皇偏爱李泰,对自己却如此严厉,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委屈和不安。而且,这一事件也导致了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父子离心。

李世民对于李泰的偏爱,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悬挂在李承乾的心头。李承乾既嫉妒又恐惧,联想到父皇当年对伯父李建成所做的一切,他便会感到不寒而栗。虽然太宗并没有流露出易储的想法,但危峻的局面让李承乾觉得必须要主动做些什么,以免自己步伯父之后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要说李家人心狠手辣,真是一点儿都没错。李承乾为了消除李泰对自己储位的威胁,首先想到的方式,便是采用暗杀,让亲弟弟在人世间消失。

他暗中策划了一场阴谋,企图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将李泰刺杀。并且,他也迫不及待地欲登大宝,心急火燎地想通过政变,迫使唐太宗退位,自己早日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

然而,正当他的谋划即将实施前,先前奉命暗杀李泰的刺客纥干承基,或许是害怕事情败露后遭受更严厉的惩罚,或许是良心发现,向朝廷告了密。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瞬间打破了李承乾的美梦,他的谋反计划被唐太宗知道了。

在暗杀行动失败后,李承乾的内心已经被绝望和疯狂所吞噬。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如果不采取极端手段,恐怕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于是,李承乾决定不顾一切地冒险一搏。他暗中与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以及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勾结在一起,共同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

他们选定了一个绝佳的时机——李世民的生日。这一天,皇宫中的兵力相对空虚,而李世民也会因为庆祝生日而放松警惕。李承乾等人认为,这是他们发动突然袭击的最佳时机。

他们详细地谋划着每一个细节,集结军队,准备在李世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举兵逼宫。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迫使李世民提前退位,让李承乾能够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

这场阴谋一旦成功,李承乾将成为大唐的新皇帝,实现他多年来的梦想。然而,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场生死赌局,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世民得知后,没有立即采取大规模的公开行动,而是暗中谨慎地安排了对策。他深知此次事态严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他命令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忠心的武将,在寿宴当天,提前在太极殿外布置了重兵,严密防守,以防止齐王李佑可能的进攻。

这些武将们个个身经百战,对皇帝忠心耿耿,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将太极殿周围围得水泄不通。同时,他还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忠心的文臣,在寿宴结束后,陪同他回宫,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这些文臣们智谋过人,深知此次事件的严重性,纷纷表示会全力保护皇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