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李密叛唐(2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133 字 15小时前

李密言辞恳切,说得头头是道,李渊听后,不禁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李密所阐述的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让李渊对他的看法产生了一些改变。

李渊心中暗自思忖,他早就听闻李密的故将士们并非真心归附王世充,其中不少人对李密仍怀有旧情。若能派遣李密前往收降这些人,不仅可以削弱王世充的力量,还能为唐朝增添一批实力强劲的将士,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当李渊将这个想法在朝堂上提出时,却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众臣纷纷上奏,言辞激烈地谏言道:“李密此人狡猾多端,反复无常,他的野心昭然若揭。如今派遣他去收降旧部,就如同将鱼放回泉水中,放虎归山啊!他必然不会再回来,这对我大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群臣们忧心忡忡,他们对李密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李密的才能和野心都是众人皆知的,一旦让他脱离掌控,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担心李密会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崛起,甚至可能对唐朝构成威胁。

李渊听了这些谏言,却微微摇头,自信满满地说道:“成就帝王是自有天命的,不是他那小子所能取得的。即使他叛去了,也不过如同我把蒿箭射入到了蒿草丛中一样罢了,不足可惜!现在我让他去与王世充来个二贼交斗,是可以获得坐收渔利的效果的。”李渊心中有着自己的算计,他清楚李密现在已经树倒猢狲散了,即使再去收聚旧部,也收不到多少人马,造不成当初的声势了。他之所以想把李密放出去,不过是想来个驱狼喂虎之计,让王世充和李密两败俱伤,这样自己就能在不费太多力气的情况下,坐收胜利的果实。

辛未这一天,李渊终于做出了决定,派遣李密去山东,让他去收降其余部。这些余部仍坚守在原驻地,没有被任何人攻克。李密请求与贾闰甫一同前往,李渊欣然许可了。

为了彰显对李密的恩宠,李渊命令李密及贾闰甫一同升座到他御榻上共坐,这在当时可是极高的礼遇。然后,李渊还赏赐给他们酒食,君臣三人传递着共同喝了杯酒。李渊神色庄重地说道:“我们三人同饮这杯酒,我借此来表明我们是同心的;大丈夫就要善于建立功名,如此才合朕意。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有人是明确反对派你老弟出去的,但我算是对兄弟你推心置腹了,这哪儿是他人所能离间得了的呢!”

李密、贾闰甫两人听了李渊的一番话,赶忙站起来再次拜谢受命,对李渊的恩宠感激涕零。李渊又把王伯当任命为李密的副手,一同派遣给了他,以彰显对这次行动的重视。

十二月,李密一行人来到了稠桑。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继续前行之时,忽然收到了李渊的命令,让他们立即返回。这一变故犹如晴天霹雳,让李密心急如焚。他满脸疑惑地对贾闰甫说道:“皇上既然敕令派遣我去山东了,现在却无缘无故地又召我回去,这是啥子回事哟?天子以前说过,'有人明确坚决反对派我出来',这还真成了谮行了。我现在若回去,只恐断无生理!不如我们攻破桃林县,收其兵粮,向北渡河逃走。等到这消息传到熊州时,我们已走得老远了。若我们到了黎阳,汇同徐茂公,则大事必成。你意下如何?”李密的语气中充满了焦急和不安,他已经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担心回去后会遭遇不测。

贾闰甫听了李密的话,却眉头紧锁,面露忧虑之色。他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皇上待明公甚厚;况且如今国姓,也是符合‘隋朝灭,李姓王’的谶语的,天下终当一统于唐吧。明公你既已归降于唐,如今又生异图,就有些名不正了!任瑰、史万宝据守着熊、谷二州,此事一旦那么干了,他们率兵一天就到了。就算我们攻克了桃林县,我们的军队哪里能那么快就赶过来聚集呢?一旦背上叛逆之名,又有谁会再收容我们呢!我为明公考虑,不若且应了朝廷的命令,以明你本无异心,自然皇上就放心了;你若更欲出就山东官长,建立功业,慢慢来也是可行的。”贾闰甫苦口婆心,试图劝说李密冷静下来,不要冲动行事。

李密听了贾闰甫的话,顿时怒不可遏,他涨红了脸,大声怒斥道:“唐朝待我不好啊,让我与许多位卑者同列,我哪堪其辱啊!况且我也姓李,也是谶文所应之姓,他李渊与我都符合。老天至今都不杀我,让我东行,这足以证明王者不死;纵使唐就算定了关中,山东这也终为我所有。天与不取,怎可束手投人!你是我的心腹,怎么会这样想呢?若你不与我们同心,我当斩你而后行!”李密的情绪已经完全失控,他心中的怨恨和野心让他听不进任何劝诫,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贾闰甫听了李密的话,面露惊色,他深知李密的决心已定,但心中又十分担忧这样的决定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他张了张嘴,想要再劝几句,却发现自己无从说起,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劝慰李密。

就这样,在李密的执意坚持下,李密与李渊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一场未知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而他们的命运也将被这场风暴无情地席卷,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