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明烧栈道(1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284 字 7小时前

项伯此前从刘邦那里得了不少好处,那些好处就像是一颗颗甜美的果实,让他心里满是欢喜。他深知自己如今的境遇多亏了刘邦,而且他与刘邦已然成了亲家关系,于情于理似乎都应该帮刘邦一把。在项伯的观念里,亲家之间就该互相扶持,这是他秉持的一种古朴而直接的人际交往原则。

于是,项伯一刻也不耽搁,马不停蹄地前去说服项羽。只见他走进项羽的大帐,脸上带着一抹笃定的神情,有条有理地分析着局势。他强调刘邦的种种“好处”,试图让项羽对刘邦有新的看法。在提及汉中之地时,项伯更是极尽所能地劝说项羽,说把汉中之地划归刘邦是一举多得之事。汉中之地,地势险要,在战略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不过在项伯的描绘下,却更像是刘邦暂时的一个容身之所,一个能够让他们双方达成一种微妙平衡的区域。

项羽听完项伯的陈述后,心中也有些动摇。他毕竟是一个权衡利弊之人,虽然对刘邦有自己的成见,但项伯的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他。于是,项羽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征询了下范增的意见。

范增坐在一旁,微微眯着双眼,心中却在暗暗冷笑。他自认为自己精心谋划的那一系列计策,犹如重重罗网一般,已经将刘邦置于死地了。在他看来,刘邦就像是一只被困在蛛网中的飞虫,挣扎不了多久。至于汉中,那不过是一片在他们眼中边荒不毛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如果要刘邦去经营这样一个地方,就如同让一个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行,必然会被拖累得无力再战,最终走向覆灭。

范增越想越觉得项伯的建议不错,这是一个既可以显示他们大度,又能进一步消耗刘邦实力的好机会。此时,项羽也想到了这些好处,几方面就这样一拍即合。仿佛是一阵无形的风,推动着这件事情朝着对刘邦看似有利实则暗藏危机的方向迅速发展。

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又惊又喜。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竟然还能得到这样的好处。而他深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张良的计谋起了作用。张良就像是他身边的一道光,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所以,自此之后,刘邦打心底里算是对张良信服至极。不管张良提出什么样的建议,他都觉得如同圣旨一般不容置疑,以后对张良更是言听计从了。

就这样,刘邦顺利地朝着南郑进发,而后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区东北)。在这里,他稳稳地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那巴山地势险峻,蜀地沃野千里,汉中连接各方,这三郡之地就像三根坚固的柱子,支撑起了刘邦的一方天地。

同年七月,阳光炽热地烘烤着大地,张良亲自护送刘邦前往褒中(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

一路行来,众人仿佛置身于一幅雄浑而又险峻的山水画卷之中。只见此地群山环抱,层峦叠嶂的山峰像是忠诚的卫士,高耸入云,将这一方天地围得严严实实。而脚下的道路,更是险恶万分,沿途尽是悬崖峭壁。那悬崖犹如巨兽张开的大口,深不见底,令人胆寒;峭壁则似利刃,直插云霄,让人望而生畏。

在这样的绝境之中,只有栈道凌空高架,宛如一条蜿蜒盘旋在半空中的巨龙,以一种神奇而又惊险的方式,为行人提供了通行的可能。这些栈道,全靠木柱支撑在悬崖峭壁之上,每一块木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建造者的艰辛与不易。走在上面,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别无他途可走。

张良身为足智多谋之人,他一边小心翼翼地跟随着队伍前行,一边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地势。他的目光犹如敏锐的鹰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仔细考量了一番之后,他神色严肃地向刘邦建议:“汉王,在汉军全部通过此处之后,应当将这栈道全部烧毁。”

刘邦听闻此言,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不解地说道:“贤弟啊,这栈道可是我们出川的重要通道啊,若是烧毁了,岂不是自断出川之路么?这以后若是要回关中,又该从何而去呢?”

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一股自信与从容,不紧不慢地说道:“汉王,您有所不知。您如此做了,才表示您无东顾之意啊。如今项羽对我们心存猜忌,您这样做,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他的疑虑。而且,这也相当于设下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防备他人的突然袭击。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这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乘机养精蓄锐,静观局势之变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大业,施展我们的宏伟蓝图啊。”

张良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至于要出川嘛,陛下不必担忧。天下之大,何处不可通衢?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他途,而且这样还能出其不意,给敌人以致命一击呢。”

刘邦听完后,沉思片刻,缓缓点头称是,觉得张良说得甚是有理。于是,他当即下令照做。

消息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中,项羽听闻刘邦把栈道都烧了,脸上露出了有些疑惑的神情。他转头对范增说道:“看来,我们可能是多虑了啊。这位刘邦义兄,如今都烧了栈道,明显是没有要回关中的打算了。我们之前可能算有点儿刻薄这位义兄了!”

范增听完项羽的话,那原本紧皱的眉头也不禁舒展了一些。他心想,看来事情的发展正如自己所料,刘邦确实是被困在了汉中,已不足为虑。对于项羽话中潜在的责怪之意,范增也不在意了。毕竟现在大局似乎在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于是,范增便转而与项羽商议起引军东还彭城的事了。两人的目光中都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即将摆脱某种沉重的负担。

其实,项羽定都彭城这一决策,从长远来看,着实是一大失误啊!这一点,就像一颗被深埋的种子,虽在当时未被足够重视,却在日后逐渐显现出其影响,后来也被刘邦敏锐地予以了借鉴。不过呢,这都是后话了!

咱们先来说说这彭城啊,它坐落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这平原一望无际,视野极为开阔,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而彭城呢,就像是这片平原上一颗璀璨却又有些脆弱的明珠。因其地处平原,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无数条血管,将彭城与各地紧密相连。这看似是优势,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它确实是一个四战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