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后记与外传(二)(2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186 字 15小时前

明清时期,有一位帝王也慕名此山,亲书“圯直德眙”四个大字,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智冠群雄的贤相。这一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每当日光照耀在古匾之上,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位帝王的崇敬之情在空气中流淌,让人不禁对张良的智慧和功绩肃然起敬。

据《仙传拾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这本神秘的古籍,仿佛是天地间赋予张良的特殊使命。张良得到了这授书之后,便能应机权变,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他就像一位在历史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智者,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手段,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仅如此,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他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成为了道家修行的典范。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共同探讨道家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后来,他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然而,他的传奇并未就此结束,赤眉军起义之时,有人发其墓,却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只留下《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仿佛是张良在向后人传递着一种神秘而高深的力量。

又有相传,张良登仙之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继续传承着张良所传授的道家智慧。只是,张道陵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据记载,他甚至对《道德经》进行了胡乱解说,写了部《老子想尔注》。如此一来,道教便与真正的道家思想渐行渐远,偏离了最初的发展方向。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道教始创于张良的后人们。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感慨万千的事情。他们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道家思想的信仰和追求。

在东汉末年,太平教张角、张义领导了黄巾军起义,这场起义犹如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然而,这场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太平教也随之消亡。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另一边,张道陵建立五斗米教,这一教派在南方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南方道教的正一派。而张鲁凭借着教众的支持,在汉中建立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政权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安宁和希望。后来,张鲁降了曹操,得以保存实力,但这个政权也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演化,最终演化为北方道教的诸派别。

这些历史的发展进程,与张良带回的道家玄门典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后人在这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完全领悟道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张道陵,他的解读和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道家的本意,使得道教的发展偏离了正道,与真正的道家思想相去甚远。

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良,能在西汉之初奠定以道治国的基本国策,这无疑是他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在他的倡导下,华夏最主流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家思想真正登上了庙堂之高,为西汉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在那段历史时期,“文景之治”的辉煌成就闪耀着光芒,使得华夏大地迎来了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

在“以道治国”的政策推动下,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商贸活动日益繁荣,大街小巷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市场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商人们忙碌地交易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出现了钱不够交易所需的情况,朝廷也不得不允许私人铸币用以流通。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皆能沿袭下来这一国策,或许我们的国家将发展成何等繁华的景象,这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变数。后来,汉武帝独裁专制,他一心追求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绝对化,道家思想中所倡导的自由、和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他的政治理念相悖。于是,他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从那时起,中国便走上了一条温水煮青蛙的路子,封建王朝总是在不断地搞坏又重建,朝代更迭,生死轮回,百姓们也在动荡中苦苦挣扎。

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少数开明的君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适当采取了一些以道治国之术。他们试图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平衡中寻找国家发展的最佳路径。然而,这些努力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长久与彻底地实施下去。尽管如此,这些统治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家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

这种种历史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历史的遗憾是人为的啊!它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禁为之感慨万千,也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