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2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204 字 14小时前

对于推翻暴秦,刘邦自然是记忆犹新。那些战乱的风声、百姓的苦难、自己带领众人奋勇抗争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他之所以不断求治国之策,也是心中有着深深的担忧。他害怕自己会重蹈秦朝的覆辙,一不小心就因为疏忽,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让人给造起反来,败坏了这好不容易才得来的江山社稷。

说老实话,秦朝曾经是何等的强大啊!它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精妙的战略,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然而,如此强大的王朝,统一六国后,短短十多年就灭亡了。在刘邦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令所有开国之君都为之不寒而栗的悲剧。它的失败,仿佛是一座警钟,时刻在刘邦的心头敲响。

所以,刘邦也不再装作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了,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认真与急切,连忙问道:“子房,那你倒是说说,怎样才能使天下之人皆能共享其利呢?你可要给我讲清楚,这可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张良微微一躬身,正色说道:“这在《太公兵法》上也有说明。书中说,要让天下人都能幸福安宁,必须让人各得其所,各有依附。这就好比那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各有各的需求。比如,‘凡是人都厌恶死而乐于生,喜好德而趋向利。能生利的,就是道。道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这句话就是说,要治国有方,就要以民为本,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民生有利,他们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对陛下您的统治心怀忠诚,如此,方能使得百姓坚定不移地依附您,辅佐您。”

刘邦皱了皱眉头,似乎还是不能明了其中的意思。他挠了挠头,一脸困惑地又追问道:“这到底该怎么去做嘛?本王虽然知道要让百姓得利,可具体该怎么做呢?你还得多讲讲,让我能真正明白!”

张良一时也陷入了困境,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这道理说得如此明白,刘邦还是无法完全理解。他无奈地把手一摊,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说道:“陛下您当初是为何要起兵造反的嘛?不就是因为秦朝那苛刻的政策,让您以及其他百姓无法丰衣足食,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如果让您丰衣足食,生活悠然自得,您还会冒着手无寸铁却被斩首的险,带着大家去造反么?”说完,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通过这个比喻,让刘邦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张良这一问,犹如一道锐利的闪电,直直地劈开了刘邦心中那层隐秘的思绪,简直算得上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刻拷问了!

遥想当初,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的那段日子。那时,他的内心交织着无奈与迷茫,其实也不过是想在这风云变幻、残酷无情的乱世之中,侥幸躲过一时之灾而已。在那片莽莽山林间,他暂离了朝堂与纷争,可那心中的忧虑却并未消散。他只是渴望能在这暂时的避风港里,保住自己的性命,等待风头的过去,却未曾想到,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悄然酝酿。

至于曹参和萧何他们在沛县起兵造反,而后派人风尘仆仆地赶来叫他回去领导义军,这件事情,刘邦并非没有反复思考其中的缘由。曹参与萧何,二人在沛县那是颇有名望之人,他们平日里对官场之事了如指掌,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若论领导能力,他们二人自是极强的,萧何善于统筹安排,做事井然有序,能将诸多琐碎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曹参则勇猛果敢,在战场上更是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有着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果敢的决断力。那按常理来说,由他们二人来领导这支义军,或许也并无不妥。

然而,这两个家伙在造反之后,却渐渐显出了惧怕死神降临的怯懦之态。他们皆出身公门中人,自幼饱读诗书,对朝堂律法那是熟稔于心,深知朝廷在面对起义之事时的严苛与残酷,那便是“首恶必办”。这是铁律,不容有丝毫的变通。若这场造反之事最终以失败收场,那领头之人必不会有好下场,必死无疑,血溅三尺之余,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而其余的众人,或许还有几分侥幸之机。有些在混乱之中隐匿逃亡,凭借着自己的狡黠与机智,躲过朝廷的追查;有些可能会选择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功臣,保全身家性命;也或许还能找到其他出路,在动荡的时局中找到一片生存的空间。

所以,当刘邦被召唤回沛县接收那支刚刚起步的义军时,在他看来,实际上是在替曹参等人去顶罪,如同那冥冥中安排好的“替死鬼”一般。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深知自己一旦踏上这条充满荆棘与险阻的道路,若是不能成功,等待他的将是一片黑暗与绝望。

不过,当时刘邦的心态却并非如此沉重而清醒,他满心所想,仅仅只是想到自己能够又可以光明正大地,而且是以一种风风光光的方式回家了而已。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熟悉的大街小巷,亲人间关切的眼神,还有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在迎接他的场景。他仿佛已经忘记了身处乱世的风险,沉浸在这片刻的温馨与喜悦之中。

而至于后来的一切,从接受领导义军,到一路征战四方,逐渐壮大的过程,对于刘邦而言,也仿佛是顺势而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众人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在胜利后一同分享喜悦,在面对困境时又能携手共度难关。那是一种奇妙的情感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沉浸在这波澜壮阔的事业之中,反而乐在其中了。

所以,即便后来刘邦时常怀疑过当初曹参与萧和的用心,可他也并未去追究。毕竟,正是他们的这一番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否则,又哪来这“沛公”的名号,哪来他如今在天下间的一席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