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是贫道错了,\"道士叹了口气,\"精怪也有善恶,你这善举,比贫道的符咒灵验多了。\"
王老实笑了:\"不管是人是妖,心善就好。\"他邀道士去茅棚喝猪苓汤,道士发现,汤里除了猪苓,还有黑娃偷偷送来的山药(带着獠牙印),顿时红了脸。
道士留在了村里,帮王老实辨识药材,还教他用猪苓配药的法子:\"猪苓利水,配桂枝温阳,治寒湿水肿;配滑石清热,治湿热淋证......\"这些方子,后来都被王老实记在《汉中药谱》的空白页上,旁边画着黑猪拱苓的图案。
有年山洪暴发,冲毁了山路,村里断了粮。王老实正发愁,黑娃带着几头野猪来了,拱开被淹的地窖,露出藏在里面的红薯和玉米——是它早有预料,帮村民存的。
\"这哪是精怪,是山神啊!\"村民们对着天台山磕头,从此再没人提\"妖\"字,都叫黑娃\"黑仙\"。
王老实的茅棚渐渐成了\"药堂\",来求药的人络绎不绝。他总在门口摆个石桌,放着免费的猪苓汤,桌旁刻着行字:\"黑仙赐药,善者自取。\"
九、丹成归位 恩缘永续
王老实的头发全白时,黑娃彻底化形成人,成了个浓眉大眼的青年。他告诉王老实,自己要去终南山修行,\"等修成正果,就来接爷去享清福。\"
王老实摆手:\"爷在这儿住惯了,看着猪苓长,听着娃们笑,就够了。\"他把那本《汉中药谱》交给黑娃,\"把这个带走,让更多人知道猪苓能救命,知道行善有好报。\"
黑娃走的那天,天台山的猪苓全开了花,淡紫色的,像撒了满天星。村民们来送行,看着青年踏云而去,怀里抱着那本药谱,额头上的红毛闪了闪,像在告别。
王老实活到九十岁,无病而终。临终前,他躺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猪苓苗,像看见黑娃小时候的样子。村里人说,他走时,有只黑猪趴在茅棚顶,对着月亮\"哼哼\"了一夜,天亮时就不见了。
后来,天台山的猪苓成了贡品,但村民们从没忘了规矩,总留三成给\"黑仙\"。有人说,月圆之夜还能看见个黑衫青年,在竹林里采药,遇着穷苦人,就丢下几颗猪苓,转眼不见了。
南郑县的药铺里,至今挂着幅画:雪夜药农救黑猪,春山猪苓报恩来。画的落款是\"黑娃敬绘\",旁边题着行小字:\"善如草木,种之得生。\"
结语
黑猪精的报恩,从来不是简单的\"你救我一命,我还你一药\"。它像颗种子,落在王老实的仁心里,长出\"取之有度\"的规矩,开出\"用之有善\"的花。那些黑褐色的猪苓,不只是药材,是人与精怪的契约,是善念循环的见证。
王老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不分对象,哪怕是异类,也能结出善果;报恩不止于回报,更在于将善意传递。天台山的云雾里,至今飘着猪苓的甘香,那是黑娃的修行,也是王老实的善良,在时光里慢慢发酵,成了最动人的民间伦理——善有善报,不止于今生,更在于流传。
赞诗
雪夜茅棚救黥面,
春山猪苓报深恩。
精怪亦知仁心重,
丹化良药济寒贫。
一挖一留存善念,
半汤半药暖乡邻。
天台月照千年苓,
犹记当年救命人。
尾章
民国《南郑县志·异闻》载:\"天台山有黑猪精,千年修行,遇劫为农叟所救。叟姓王,性善,精以猪苓报之,其苓黑褐如漆,利水有神效。叟殁后,精每于月夜现形,护苓佑民,里人呼为'黑仙',立祠祀之。\"
如今,天台山的\"黑仙祠\"还在,香火不断。祠前的石桌上,总摆着新鲜的红薯和猪苓,是村民们的供品。有孩童问:\"黑仙真的会来吗?\"老人会指着远处的竹林:\"你看那猪苓长得多好,就是黑仙在笑呢。\"
风过竹林,沙沙作响,像黑娃的\"哼哼\",又像王老实的笑声,在说:善良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