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苓丹经》
上卷
一、云崖隐观 仙翁采苓
太白山的云,是有根的。它们的根扎在拔仙台的雪顶,顺着鹰嘴崖的褶皱往下爬,爬进一道名为\"栖云涧\"的深谷,就成了流动的纱,把涧底的青瓦道观裹得若隐若现。这观叫\"太初观\",观门斑驳,匾额上的漆皮剥落大半,只\"太初\"二字还透着点古意,像是被云雾舔过千百年。
观里住着位老道长,没人知道他的道号,山民都叫他\"云先生\"。先生鹤发垂肩,肤色却像婴孩般红润,常穿件洗得发白的月白道袍,坐在观前的青石板上,对着云雾打坐。他打坐时,崖壁上的野山羊会凑到他脚边啃草,涧里的红腹锦鸡会落在他肩头梳理羽毛——仿佛他不是凡人,是这栖云涧长出来的一棵老松。
先生最常去的地方,是涧东的\"猪苓坡\"。那坡向阳,却总被崖上垂下来的云气遮着,腐殖土深达数尺,踩上去像踩在陈年的棉絮上。坡上不长杂树,只生着些贴地的蕨类,翻开蕨叶,就能看见黑褐如漆的猪苓,圆滚滚的,外皮带着细密的瘤状突起,像被云气揉过的陶丸。
采苓时,先生不用锄,只用三根手指。指尖在土上轻轻一捻,猪苓周围的土就松了,他捏住苓蒂往上一提,整颗猪苓便带着层薄泥出来,须根完好无损,连附着的蜜环菌都颤巍巍的,没断一根。\"这东西通水性,\"他会对着猪苓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云动,\"得顺着它的气脉采,伤了根,就失了'水精'的魂。\"
有回,两个迷路的药农误闯栖云涧,撞见先生采苓。只见他指尖刚触到猪苓,周围的云气就往那处聚,凝成细小的水珠,滴在猪苓上,发出\"嘀嗒\"的轻响,像是在给药材开光。药农们看得呆了,等回过神,先生已提着半篮猪苓,踏着云气上了崖,道袍的下摆扫过崖壁的青苔,没留下半点痕迹。
\"那哪是采苓,是仙翁收宝贝呢!\"药农们回去后,把这事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先生是太上老君化身,有人说猪苓坡的土里埋着龙涎,连猪苓都沾了仙气。
其实先生采苓,是为了炼丹。太初观的丹房在观后的石窟里,窟壁上凿着北斗七星的纹路,中央摆着只三足紫铜炉,炉沿刻着\"五气朝元\"四个篆字,是前朝遗物。每月十五月圆时,先生就会进窟炼丹,丹房的窗缝里会透出淡淡的金光,混着云气飘出涧外,闻着有股清苦的甜,像是松脂混着蜜。
这天正是十五,先生提着新采的猪苓进了丹房。猪苓旁还摆着两样东西:一株巴掌大的赤灵芝,菌盖红得像燃着的炭;一块茯苓,白得像凝脂,断面隐现金色的纹路。他将三样药材放在七星纹的凹槽里,用清水细细冲洗,动作慢得像在绣花。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先生一边洗,一边念着《尚书》里的话,\"猪苓得水气,灵芝得火气,茯苓得土气,三气合,方能炼'五气丹'。\"
云气从丹房的石缝里钻进来,在药材上凝成水珠,又顺着纹路滑进凹槽,不多不少,正好没过药材的三分之一。先生点起松明,火光在紫铜炉上跳动,映得他脸上的皱纹都泛着金光。他知道,今晚的炼丹,关乎的不只是丹药本身——栖云涧的云气比往常躁,崖上的野山羊频频望向观外,像是有什么事要发生。
二、丹炉初沸 三苓合气
丹房的石壁上,刻着幅《五运六气图》,是先生年轻时凿的。图上的天干地支像活的,随着外面的云气流转,时而红,时而青,时而黄。此刻,代表\"水运\"的壬癸二字正泛着水光,先生看在眼里,往丹炉里添了把柏子仁:\"今年水运太过,湿气盛,得用柏子仁的辛温燥之。\"
紫铜炉里的水开始冒泡,先是细小的银珠,渐渐变成翻滚的金汤。先生将猪苓切成薄片,投进炉中——猪苓一入汤,水面立刻浮起层白霜,像碎雪,却不散,反而顺着炉壁的纹路往上爬,爬到\"坎\"卦的位置就停了。\"坎为水,猪苓归肾经、膀胱经,果然应了卦象。\"先生抚着胡须点头。
接着投进去的是茯苓。这茯苓采自崖下的老松根,带着松脂的香,入汤后,水面浮起层淡金色的雾,飘向\"坤\"卦的位置,在那里凝成个小小的土黄色光晕。\"坤为土,茯苓入脾经,能健脾渗湿,与猪苓相须,一渗一健,水道自通。\"先生又取了片灵芝,在火上烤了烤,待菌盖渗出红油,才放进炉中。
灵芝一落,炉里的金汤突然沸腾起来,涌起半尺高的浪,浪尖泛着赤霞,直冲向\"离\"卦的位置,与那里的红光相融。\"离为火,灵芝入心、肝经,能补气安神,这是借火气升阳啊。\"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三药在炉中沉浮,猪苓的白霜、茯苓的金雾、灵芝的赤霞,在水汽里交织成网,网眼处渗出五色的光,红、青、黄、白、黑,正是五行之色。先生取出一柄玉勺,舀起一勺药汤,对着光看——汤里的药渣已化,只剩下清透的液,液中有细小的气泡,聚成个\"丹\"字,转瞬即逝。
\"还缺些火候。\"他往炉里添了块硫磺,不是为了增毒,是取其纯阳之气。硫磺入炉,炉壁突然震动起来,刻着的丹诀\"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竟隐隐发光。先生掐了个诀,指尖的白气弹入炉中,金汤顿时平静下来,五色光凝成个核桃大的光球,悬在汤面,不沉不浮。
就在这时,丹房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撞在了观门上。先生眉头微皱——栖云涧人迹罕至,除了鸟兽,从没人敢来。他起身开门,只见观前的青石板上躺着个少年,穿件破烂的蓝布衫,面黄肌瘦,嘴唇干裂,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包,里面露出半截药锄。
\"你是何人?\"先生问。
少年挣扎着想起来,却\"哇\"地咳出一口血,染红了石板。\"道、道长......救我爹......\"他的声音细若游丝,\"我爹得了痨病,咳得睡不着,郎中说......说没救了......\"
先生探了探少年的脉,脉细如丝,却带着股躁气。再看他咳出的血,色暗带紫,是肺阴亏耗、虚火灼络之象。\"你从哪里来?\"
\"山外的......石泉村......\"少年喘着气,\"听说太白山有神仙,能炼......能炼治百病的丹......\"
先生望向观外,云气已经散了些,能看见涧口的路——那路本被云气封着,此刻却露出条窄缝,像是特意为少年开的。他叹了口气,转身回丹房:\"进来吧。\"
少年被扶到丹炉旁,闻到炉里的药香,咳得更厉害了,却眼睛一亮:\"这香......闻着舒服......\"
先生舀了勺没凝丹的药汤,兑了些山泉,递给少年:\"先喝了。\"
药汤入口甘淡,带着点灵芝的微苦,滑入喉咙后,少年忽然觉得胸口不那么闷了,咳嗽也轻了些。\"这、这是......\"
\"猪苓利水,茯苓健脾,灵芝补气。\"先生指着炉中的光球,\"你爹的病,是虚火上炎,得用这三药合气,滋阴降火。只是......\"他看着光球,\"还缺最后一味'引'。\"
少年急了:\"缺啥?我去采!\"
先生摇了摇头,指向少年怀里的布包:\"你包里的药锄,是用什么木做的?\"
少年把药锄拿出来,锄柄黑中带红,布满细密的纹路。\"是、是老枫树的根,我爹说......说枫树辟邪......\"
先生接过药锄,指尖在锄柄上摩挲:\"枫为阳木,其根通肝经,能祛风通络。你爹的痨病久了,经络瘀阻,正好用它做引。\"他取下锄柄上的铜箍,将锄柄削成细条,投进丹炉。
枫根一入,炉中的光球突然炸开,化作无数光点,像星子,在空中转了三圈,又聚成个鸽子蛋大的丹丸,通体浑圆,红中透白,白中泛金,正是\"五气丹\"!
三、丹成济世 寒夜生温
五气丹悬在炉口,像颗小太阳,把丹房照得透亮。先生用玉盘接住丹丸,丸上立刻凝结出层薄霜,摸上去却不凉,反而带着股暖意,像是握着人的脉搏。\"此丹分三份,\"先生将丹丸分成三粒,\"一粒治你爹的咳血,一粒补他耗损的元气,还有一粒......\"他顿了顿,望向观外的夜色,\"留着,或许有用。\"
少年捧着玉盘,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多谢仙长!我、我该怎么报答您?\"
\"不必报答。\"先生指了指丹房外的猪苓坡,\"明年开春,来帮我采苓吧。记住,要在辰时采,那时水气最足;要用竹刀挖,不伤其根;采完要给土培上腐叶,让它好再长。\"
少年连连点头,把丹丸小心地包进贴身的布袋,对着先生磕了三个头,转身往涧外跑。跑到观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太初观的云气又浓了,丹房的金光从云缝里漏出来,像条金色的路,而先生的身影立在光里,道袍飘动,竟像是要随风而去。
石泉村离栖云涧有百里路,少年一路狂奔,鞋磨破了,脚渗出血,却不觉得疼。天快亮时,他终于冲进家门,只见爹躺在炕上,脸白得像纸,嘴唇青紫,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爹!爹!\"他哭喊着,掏出那粒治咳血的丹丸,溶在温水里,一点点喂进爹嘴里。
药汤入喉,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奇迹就发生了——爹的咳嗽渐渐停了,胸口的起伏平稳起来,脸上竟泛起一丝血色。又过了一个时辰,他居然能坐起来,说:\"渴......想喝水......\"
村里人都说是少年感动了山神,纷纷来打听缘由。少年把太初观的云先生、紫铜炉、五气丹的事说了,听得众人啧啧称奇。有个常年风湿的老妪,拄着拐杖来找少年:\"好孩子,能带我去求求仙长吗?我这腿,冬天冻得像冰,夏天又肿得像馒头......\"
少年想起先生的话,点了点头:\"仙长说,丹能济世,我带您去。\"
两人再去栖云涧时,正赶上腊月最冷的天。山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可一进涧,就觉得暖融融的——云气里飘着五气丹的余韵,连崖上的冰瀑都化了些,滴下水珠,落在石头上发出清脆的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