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强答应了,画了幅《猪苓生息图》:黑风口的泉眼旁,老枫树下,野猪拱土,猪苓与蜜环菌相拥,旁边的药圃里,村民们采药、制药,远处的清溪村炊烟袅袅。图的题字是:\"天地共生,药人相济。\"
八、薪火相传 苓香永续
又过了二十年,阿强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眼睛依旧亮得像黑风口的泉水。石头已经成了\"苓心堂\"的坐堂先生,带着十几个徒弟,把猪苓的医术传到了更远的地方。药圃里的猪苓,一茬接一茬地长,像永远割不完的希望。
老郎中早已作古,临终前,他让阿强把自己葬在黑风口的老枫树下,\"我要陪着猪苓,看它年年生长,看你们把医道传下去。\"阿强在坟前种了圈蜜环菌,没过多久,菌子就蔓延到了猪苓地里,像老郎中的手,还在呵护着这片药香。
那年冬天,太白山下了场百年不遇的大雪。雪没到膝盖,压塌了不少房屋,却没伤着黑风口的猪苓——野猪们用身体在猪苓地旁拱出了条雪沟,挡住了最厚的积雪。阿强站在雪地里,看着野猪们油亮的脊背,忽然明白:人和兽,药和草,从来都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开春后,阿强把\"苓心堂\"交给石头,自己搬到了黑风口的茅屋。他不再采药,每天只是坐在老枫树下,看着猪苓发芽、生长、结果,看着年轻人来采药,看着野猪来拱土。有人问他:\"阿叔,您守在这儿,不闷吗?\"
阿强笑了,指着猪苓地里的蜜环菌:\"你看,这菌子和猪苓,不说话,却懂彼此。我在这儿,就像它们的伴,不闷。\"
他常常给来采药的人讲野猪拱苓的故事,讲猪苓如何治愈清溪村的怪病,讲老郎中的配伍之道。听故事的人里,有穿布衣的农夫,有穿官服的大夫,还有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都捧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像当年的阿强记猎账本一样。
临终前,阿强躺在老枫树下,手里攥着块猪苓,像攥着一生的念想。石头和徒弟们围在旁边,他说不出话,只是指了指猪苓,又指了指天空,最后指了指大家的胸口。
石头明白了:猪苓在天地间,在人心里,只要心诚,它就永远活着。
阿强走后,村民们把他葬在老郎中旁边。两座坟前,年年都长满猪苓和蜜环菌,风吹过时,菌子的孢子像雾一样飘起,带着药香,漫过黑风口,漫过清溪村,漫过秦岭的千沟万壑。
许多年后,太医院的石碑上,《猪苓生息图》依旧清晰。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能看见一头黑野猪,领着个背弓箭的猎人,在石碑旁采药,药香飘进京城,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
清溪村的\"苓心堂\",依旧开着。来求药的人,总能看见药圃里的猪苓,黑褐的外皮,雪白的断面,像在说:我在这里,只要你需要,我就永远在这里。
而那本阿强传下来的猎账本,被当成国宝,藏在皇家图书馆里。账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一头野猪,嘴里叼着块猪苓,旁边写着一行字:\"药者,仁也;医者,心也;天地者,大药也。\"
结语
猪苓的故事,像秦岭的溪水,流淌了一代又一代。它不仅仅是一味能利水渗湿的药材,更是面镜子,照见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敬畏、感恩、共生。阿强的猎账本,老郎中的药方,石头的传承,甚至那头黑野猪的拱土,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草木有灵,万物有性,人若能怀一颗仁心,循自然之道,就能从天地间获得治愈的力量。
后来的医书里,记载了猪苓的千百种用法,却很少有人记得清溪村那场蔓延的怪病,记得那个背着弓箭的猎人,记得那头叼着猪苓的野猪。但只要太白山的风还在吹,黑风口的泉眼还在流,猪苓就会继续生长,用它的甘淡之味,滋养着生灵,也滋养着那份藏在药香里的、永不褪色的\"苓心\"。
赞诗
黑风峪里野猪行,拱出灵苓济世生。
甘淡能通千道水,浮沉善配万种情。
寒温燥湿随天变,老少虚实应症更。
最是清溪春好处,药香漫过万山平。
尾章
道光年间的《秦岭本草》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猪苓,生太白山黑风口,其形如豕粪,故得名。初为猎者阿强见野猪食之,遂采以治水肿,活人无数。其性甘淡,利水渗湿,配伍多变,随气运为用,诚济世之良药也。\"
而清溪村的老槐树下,新立了块石碑,碑上刻着《猪苓谣》:
\"野猪拱,黑苓出,甘淡利水消胀腹。
春配芽,夏配露,秋配霜叶冬配炉。
你也采,我也护,代代相传苓心驻。
山常青,水长绿,一碗药香润千古。\"
风吹过石碑,带着药圃里的猪苓香,像在轻轻哼唱。远处的黑风口,一头黑野猪正站在老枫树下,望着清溪村的方向,琥珀色的眼睛里,映着千年不变的药香,也映着人与自然永恒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