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神医着书传天下,石斛入药救万民
阿福用石斛治好孙子的消息,像水乡的涟漪,一圈圈荡开,传到了百里外的县城。城里有位姓华的老神医,行医五十载,专治疑难杂症,听闻“龙宫仙草”能治消渴,特地带着药童,坐船来到水乡。
华神医找到阿福,见他院子里的石槽里,石斛长得郁郁葱葱,茎节如碧玉雕琢,叶尖凝着晨露,果然有股清灵之气。他取一节鲜茎,放在嘴里细细品味,半晌才道:“此草甘润而不腻,清热而不寒,入肺、胃、肾三经,确是滋阴圣品。”
阿福把珠珠遇仙、龙王赐名的传说告诉了他,还拿出那根珍珠发绳。华神医见珍珠非人间所有,更信此草有灵,便在水乡住了下来。他每天跟着阿福上山采药,观察石斛的生长:向阳的石斛茎更粗壮,胶质更厚;背阴的石斛叶更嫩,清润之力更强。他还发现,春采的茎偏清,能解暑;秋采的茎偏补,能润燥。
一年后,华神医写成《水乡药录》,其中“石斛篇”写得最详尽:“石斛,又名龙宫仙草,生南方石崖,得雨露之精,承龙宫之泽。其性甘平,能生津止渴,滋阴降火,治消渴、燥咳、虚劳诸症。采时需留三分根,若伤其本,来年不生——此乃龙宫之训,不可违。”书中还画了石斛的形态图,旁边题着“石上仙草,润泽苍生”。
《水乡药录》传开后,石斛的名声走出了水乡。苏州的药铺派人来收购,杭州的医者来请教用法,连远在金陵的官宦人家,都托人来求“龙宫仙草”。华神医带着阿福的孙子——如今已是个健壮的少年,四处行医,用石斛救治了无数患“燥症”的人。有人为感谢他们,在水乡建了座“仙草亭”,亭柱上刻着华神医的诗句:“龙宫遗仙草,石上润人间。”
第七回 贪心商人起邪念,仙草显灵警世人
石斛的名声大了,自然引来了贪心的商人。有个叫王三的药贩,听说石斛能卖高价,便带着伙计,偷偷摸到水乡的深山。他们见石崖上的石斛长得密密麻麻,像挂了满墙的绿玉,眼睛都红了。
“管他什么龙宫仙草,挖回去就是银子!”王三指挥伙计用铁铲挖,连苗带根,一点不留,连阿福特意留下的小幼苗都没放过。他们整整挖了三大麻袋,还嫌不够,又把系在草茎上的红布(那是村民们感恩的标记)扯下来,扔进水里。
下山时,突然下起了暴雨,山路变得湿滑。王三背着麻袋,脚下一滑,摔在石崖下,腿骨断了;伙计们想扶他,刚一抬头,就看见一群山猴从树上跳下来,抢过麻袋,把石斛全扔进了山涧。“这是山神在罚我们啊!”有个伙计吓得跪地磕头,可已经晚了——他们挖过的石崖,被雨水冲刷后,竟开始塌方,连旁边的古树都歪了。
消息传回水乡,阿福叹着气说:“老龙王说过‘取之有度’,他们偏不听,这是自找的。”村民们赶紧带着工具上山,把塌方的石缝填上,又从自家药圃里移来幼苗,小心地栽进去,还在崖边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仙草有灵,取三留七;贪心妄为,天地不依。”
奇怪的是,被山猴扔进山涧的石斛,并没有被冲走,反而在溪边的石缝里扎了根。来年春天,溪边竟长出了一片新的石斛,比原来的更茂盛。村民们说:“这是仙草自己在搬家,它不想跟贪心的人待在一起。”
第八回 水乡习俗融仙草,珠珠信物成吉祥
经历了王三的教训,水乡的人们更敬畏石斛了。他们渐渐形成了和仙草有关的习俗,这些习俗里,总带着珠珠留下的那根珍珠发绳的影子。
姑娘们出嫁时,母亲会用石斛花和珍珠串成头饰,戴在女儿头上,说:“珠珠公主用珍珠发绳系过仙草,如今你戴它,会像仙草一样坚韧,像珠珠一样幸福。”婚礼上,还要用石斛茶招待客人,茶里放两颗蜜枣,寓意“日子甘甜,如仙草润喉”。
新生儿满月时,祖母会把晒干的石斛茎磨成粉,混在米粉里喂孩子,说:“吃了龙宫仙草,孩子一辈子不生病,像石上草一样,风吹雨打都不怕。”
每年端午,水乡会举行“仙草祭”。村民们带着新采的石斛,来到“仙草亭”,摆上粽子、雄黄酒,对着南方(东海的方向)祭拜。阿福的孙子——如今已是水乡的“仙草守护人”,会讲述珠珠和石斛的故事,教孩子们唱新编的歌谣:
“东海来的小公主,留下仙草石上住,
珠珠的绳儿系得牢,石斛的味儿甜到肚。
你一朵,我一簇,石缝里长出幸福路,
取之有度心要善,龙宫的恩情记不住?”
歌谣声里,孩子们会把自己种的小石斛苗,送给村里的老人,老人接过苗,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孩子,这苗就像你们,要好好长啊。”
第九回 郎中巧配龙宫方,石斛美名扬四海
华神医的徒弟李郎中,在《水乡药录》的基础上,又研制出多种石斛药方。他发现,石斛和不同的药材搭配,能治不同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