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的临床应用与炮制方法,历经数百年演变(1 / 2)

党参的临床应用与炮制方法历经数百年演变,其历史脉络可从名称混淆、炮制技术革新及临床定位转变三个维度展开:

一、名称与基原的历史混淆(唐代至明代)

1. 早期记载中的“上党人参”

唐代以前,“人参”多指山西上党地区的桔梗科植物(即现代党参)。《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人参”因资源枯竭,至唐代逐渐被桔梗科党参替代。韩愈《送客之上党》诗中“应是人参五叶齐”描述的“人参”,实为党参。宋代《图经本草》仍将党参混称为“上党人参”,并强调其“根如防风而润实”的特征,与现代党参性状吻合。

2. 名称分化与独立

明代《本草纲目》未单独记载党参,仍将其归入“人参”条目。至清代《本草从新》(1757年),吴仪洛首次将党参与五加科人参区分,指出“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并明确其“狮子盘头”的鉴别特征。至此,党参正式独立为一味中药。

二、炮制方法的历史革新(清代至今)

1. 清代:炮制技术初现

- 净制:清代《得配本草》记载需“竹刀刮”去皮,避免金属工具影响药性。

- 蜜炙与米炒:《治全》(1761年)首载蜜炙法,《时病论》(1882年)提出米炒以增强健脾止泻功效。蜜炙通过蜂蜜浸润缓和燥性,米炒借助米香增强和胃作用。

- 蜜拌蒸熟:《得配本草》记载“补肺,蜜拌蒸熟”,通过蒸制协同蜜润,强化润肺止咳之功。

2. 现代:工艺标准化与创新

- 生用为主:现代临床以生品为主,擅长益气生津,用于肺气亏虚、气血两亏等证。

- 米炒与蜜炙的优化:米炒时以大米加热至冒烟后投入党参,增强健脾止泻作用;蜜炙采用炼蜜稀释后拌匀炒制,控制温度避免焦糊,提升润肺效果。

- 新兴炮制方法:发展出清炒、土炒、蜜麸炒等工艺,但临床应用较少,仅个别地区使用。

三、临床应用的定位转变(清代至今)

1. 清代:替代人参的过渡阶段

- 清肺补脾:《本经逢原》(1695年)首次明确党参“甘平清肺”“补脾”的功效,用于肺气不足与脾胃虚弱。

- 扶正解表:清代《医学心悟》的参苏饮以党参配伍紫苏,治疗气虚外感,体现其“扶正不恋邪”的特点。

2. 民国:独立应用体系形成

- 张锡纯的推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主张以党参替代人参用于日常调理。其创制的“参赭镇气汤”以党参配伍代赭石,治疗虚喘,拓宽了党参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