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上党地区(今长治)因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潞安府,当地所产党参逐渐被称为“潞党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产于山西太行山潞安州等处为胜”,强调其道地性。这一名称的形成不仅反映了地域文化认同,也与党参的功效特性相关——潞党参因生长环境独特,被认为“味甚甜美,胜如枣肉”,成为清代宫廷贡品,进一步巩固了其独立药材地位。
五、史料考证的核心结论
1. 名称演变的关键节点
- 东汉至明代:“上党人参”特指五加科人参,文献记载集中于《说文解字》《唐新修本草》等。
- 清代:“党参”名称首载于1757年《本草从新》,并通过“防风党参”“狮子盘头”等特征完成品种分化。
- 现代:《中国药典》确立桔梗科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为正品,完成名称与品种的最终统一。
2. 品种替代的科学依据
清代医家通过形态特征(狮子盘头)、功效差异(平和补中)和地域来源(潞安府)将桔梗科植物独立为新药材,这一过程体现了传统药物学“辨状论质”的智慧,也为现代中药品种鉴定提供了历史范本。
3. 临床应用的规范化路径
党参从早期作为人参替代品,到清代中后期在医案、方剂中独立使用,最终成为补气方剂的核心药材,这一路径反映了中医药对药材资源变化的适应性调整,也验证了其功效的可靠性。
六、历史启示与现代价值
党参的历史演变揭示了中医药发展的两个重要规律:
1. 资源适应性:当传统药材资源枯竭时,通过品种替代和功效再评价实现可持续利用。
2. 经验科学化:从形态描述到现代药理学研究,党参的功效定位始终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体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互补性。
如今,党参作为国家重点保护中药材,其种植、加工和质量控制已纳入现代标准体系,但其历史渊源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辨状论质”方法,仍为中药现代化提供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