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报社之后,安澜牵头,重排版面,云省的地震占了大部分篇幅。
一系列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各个工厂单位也发起了捐款。都想为了云省的灾后重建尽一份力。
1977年10月,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国务院批准招生工作文件,明确报考范围扩大到工人、农民等群体,考生年龄限制放宽至30岁,婚姻状况不限。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般,迅速蔓延至全国。
其中最为高兴的,当属知青群体了。
他们本以为,这辈子都要在乡下蹉跎了,没想到还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只要能考上大学,那就是带着光宗耀祖的头衔回归故里,比任何一个回城的理由都要扬眉吐气。
书店里、回收站人来人往,每天都有人前来寻找复习资料。
还好肖青予的空间里有,不用跟着大伙抢。
话说,她也该拿出书看看了。
过目不忘的重点是,要过目。她要是不看的话,恐怕是过目不了。
呜呜~
晚上张延清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副场景。
肖青予趴在桌案上,认真的看着手中的书本,时不时的还会在纸上记些什么。
张延清走近一看。
高中课本?
“媳妇,你这是准备去考大学吗?”张延清问。
“嗯。”
肖青予点点头,但是笔却没停过。
“行,那你先看着,我去做饭,累了就歇会眼睛。”
“菜我炒好了,你热一下就行。辛苦了。”
“咱俩谁跟谁,学吧。”张延清在肖青予的脸颊上亲了一口,就去厨房了。
只是背影微微有些颓废。
肖青予看着张延清的背影,若有所思。
吃饭的时候,张延清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
如果肖青予这时候还看不出有问题的话,那她还真成了棒槌。
肖青予放下筷子,看向张延清。
“说吧,你怎么了?”
“嗯?什么怎么了?”张延清装傻。
“不说我可不管你了啊。”
“不管就不管。”
张延清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低头猛吃。
肖青予皱起眉头。
看来这回的事儿挺大啊,不然他早就顺下驴了。
“张延清,我不喜欢冷战,在热烈的感情,冷几回也就真的凉了。有事说事儿,有问题解决问题,不难吧?”
“你如果上大学的话,我是不是几年都见不到你?”
虽然不想承认,但他确实是有些难过。
但是又不能反对,因为对肖青予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条很好的路。
肖青予叹了口气。
原来是因为这个。
“张延清,你就为了这个不开心?你为什么会觉得我上大学以后,咱们就见不到了?距离咱们家属院20分钟的路程,可是国内最高学府,京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