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初平二年(191 年),袁绍的使者捧着黄金玉璧踏入汝南西平,马蹄声惊醒了正在草堂研读《战国策》的和洽。25 岁的年轻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竹架眼镜,望着使者腰间的袁氏令旗,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 这已是本月第三波来挖人的队伍了。
\"烦请回复本初公(袁绍),\" 和洽将竹简往案上一放,袖口拂过砚台溅起的墨点,\"冀州虽富,却是韩馥、公孙瓒拉锯的四战之地;荆州虽弱,好歹有刘表的汉室招牌保底。\" 使者走后,他转头对族兄和峤说:\"没看见荀彧带着颍川士人往许昌跑吗?但咱们现在去曹操那儿,不过是锦上添花;先在刘表这儿攒够资历,将来才有议价权。\"
这波操作,像极了现代职场新人选择 \"中型企业镀金\" 的明智 —— 当时的袁绍集团看似风光,实则派系林立,谋士如田丰、沮授早已卡位;刘表的荆州集团虽缺乏进取,却给了和洽试错的空间。他带着亲旧南下时,特意绕道颍川拜访荀彧,留下一句 \"静待明公成气候\",等于给未来铺好了跳槽的跳板。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丞相府的早会上,毛玠正在激情演讲:\"诸位看看,如今朝堂之上,穿丝绸的必是贪官,乘车马的定是污吏!\" 满座官员低头看着自己打补丁的衣袍,大气不敢出。和洽却突然咳嗽一声:\"敢问毛尚书,当年萧何治关中,有没有要求官员都穿麻衣?\"
毛玠当场噎住,和洽乘胜追击:\"节俭是个人修养,不是绩效考核指标。现在官员为了装廉洁,故意把新车藏进车库,把新袍浸上墨汁,甚至自带麦饼上班 —— 这不是形式主义是什么?\" 他掏出竹简,上面列着近期案例:\"上党太守为了迎合节俭令,竟让百姓饿肚子交绢帛,导致三县叛乱。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啊!\"
曹操摸着胡子笑了:\"和侍中这话,让孤想起当年在兖州,看到百姓吃麸糠,却要求官员顿顿吃肉的荒唐。\" 他转头吩咐书记员:\"把和卿的建议记下来,以后考核官员,政绩优先于衣着。\" 这一仗,和洽成功阻止了曹魏版 \"极简主义运动\",保住了官场的务实风气。
建安十八年(213 年),丞相府的议事厅里,曹操的佩剑 \"倚天\" 狠狠劈在案几上,木屑飞溅:\"毛玠竟敢说孤 ' 滥杀功臣 ',还为崔琰鸣冤?\" 满座大臣俯首帖耳,只有和洽抬头:\"明公,毛玠跟随您三十年,从兖州屯田到赤壁练兵,哪一次不是肝脑涂地?\"
曹操瞪着他:\"卿想为他翻案?\" 和洽却从袖中掏出调查报告:\"臣暗访了二十三位屯田校尉,毛玠选拔官员时,确实优先考虑廉洁,但从未因衣着治罪。所谓 ' 谤毁 ',不过是他劝您不要加九锡的旧话。\" 他顿了顿,声音放软:\"当年您赤脚迎许攸,现在却因流言疑忠臣,传出去,天下谋士该怎么想?\"
曹操的剑慢慢入鞘,忽然笑了:\"和卿啊,孤不是气毛玠,是气这满朝文武,只有你敢说真话。\" 这场危机,和洽用扎实的调研和巧妙的话术,既维护了曹操的权威,又保住了毛玠的性命 —— 职场中最危险的时刻,往往需要 \"专业 + 勇气\" 的双重加持。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 年),河内温县的常家来了位不速之客 —— 父亲的好友郭翁。七岁的常林正在院子里背《礼记》,郭翁故意逗他:\"伯先(常林父亲的字)在吗?你为何不拜?\" 小常林把竹简往石桌上一磕,奶声奶气却字正腔圆:\"《曲礼》有云:' 父之友,吾师也。' 师者,当尊其名讳。您直呼家父表字,于礼不合,为何要拜?\"
郭翁愣住,随即哈哈大笑,从袖中掏出一串荔枝:\"此子若生在孔子门下,必能辩倒子路。\" 这件事很快传遍温县,成为神童的经典案例。十几年后,太守王匡滥用私刑,常林的叔父因鞭打门客被治罪,他竟敢登门劝说王匡的谋士胡母彪:\"《尚书》说 ' 罪疑惟轻 ',您让明公滥杀立威,看似震慑百姓,实则逼民为盗。不如效仿子产治郑,宽猛相济。\" 胡母彪被说服,叔父得以释放 —— 从小就懂得 \"用对方信服的逻辑说服对方\",这是顶级的沟通智慧。
建安五年(200 年),北方旱蝗肆虐,常林带着宗族躲进太行山。别人忙着囤粮,他却下令:\"把土地按肥力均分,收成按人头分配。\" 有人反对,他拍着腰间的青铜剑:\"现在藏粮,将来必被抢;共享粮食,才能抱团求生。\"
他带着青壮修筑堡寨,发明 \"轮值守卫制\",白天种地,晚上巡逻。当张杨的军队来抢粮时,堡寨里突然飞出无数稻草人,吓得敌军不敢靠近。更绝的是,他把仅有的二十匹战马集中使用,组成快速反应队,只要发现敌踪,立即鸣锣转移百姓 —— 这套 \"军民一体\" 的防御体系,让常林的堡寨成为乱世中的 \"桃花源\"。
魏明帝青龙年间,司马懿作为河内同乡,每次见到常林都要行晚辈礼。有人偷偷提醒常林:\"司马公现在是大将军,您让他拜,不怕被穿小鞋?\" 老头把拐杖往地上一顿:\"他要显摆尊老,关我何事?我三十年没升过官,不也活得好好的?\"
正始年间,曹爽和司马懿争权,都想拉拢这位三朝元老。常林却称病不出,每天在院子里种菊花,写《论语注疏》。临终前,他指着自己的旧官服对儿子说:\"我这辈子,没当过一天尚书令,却让司马懿和曹爽都敬畏 —— 记住,职场中最硬的后台,是别人知道你不好拉拢。\"
建安七年(202 年),杨俊在并州牧场遇见 17 岁的王象,少年正趴在石头上用树枝划《孟子》,背后是深深的鞭痕。他当场解下玉佩:\"这是我祖父的遗物,换你自由。\" 王象抬头,眼里闪着泪光:\"大人为何帮我?\" 杨俊笑了:\"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了大将军。你有读书的瘾,比韩信的枪瘾更难得。\"
十年后,王象成为散骑常侍,在朝堂上弹劾权臣,时人皆赞 \"有杨俊之风\"。更传奇的是初见司马懿:建安十三年(208 年),19 岁的司马懿跟着兄长司马朗拜访杨俊,刚进门,杨俊就拍着他的肩膀对司马朗说:\"此子眼神如电,举止如虎,十年后必成天下柱石 —— 可惜你这当哥的,将来要靠他照顾了。\" 当时众人当玩笑,后来果然应验,司马懿掌权后,特意追封杨俊为 \"贞侯\",算是对这位伯乐的迟到致敬。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曹操在铜雀台宴请群臣,突然问杨俊:\"卿以为五官将(曹丕)与临菑侯(曹植),谁更适合继位?\" 杨俊喝了口酒,没注意到曹丕的眼神:\"五官将善治吏,临菑侯善文章,各有所长。\" 顿了顿,又补了句:\"不过临菑侯的《洛神赋》,真是妙笔生花。\"
这句话,成了他的催命符。黄初三年(222 年),曹丕巡视宛城,看着冷清的市场突然发怒:\"杨俊治郡不力,收押!\" 司马懿、王象叩头流血求情,曹丕冷笑道:\"当年他夸子建,却没把朕放在眼里 —— 这不是治郡的问题,是心向谁的问题。\" 杨俊在狱中苦笑,想起当年推荐司马懿时的场景:\"原来在帝王家,识人之明,也可能是杀身之祸。\" 自杀前,他把多年收集的人才档案烧了个干净,火光中,那些被他提拔的寒门士子的名字,渐渐模糊。
建安三年(198 年),杜袭任西鄂长,面对荆州牧刘表的一万大军,做出了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老弱病残回家种地,青壮留下守城 —— 每人发一面腰牌,战后凭牌领粮。\" 有人骂他疯了,他却站在城墙上大喊:\"敌人来了,你们的粮食会被抢光;守住城,秋天的麦子都是你们的!\"
战斗最激烈时,他的铠甲被射成刺猬,仍举着令旗指挥:\"受伤的退到二线搬石头,能拉弓的继续射箭!\" 有士兵想越城逃跑,他却打开城门:\"想走的现在出去,家人不会受牵连。\" 结果没人离开,连几个老猎户都背着弓箭上城。城破后,他带着 50 个伤兵突围,百姓竟拖家带口跟着他迁徙到摩陂,路上不断有人加入:\"跟着杜县长,至少能吃饱饭!\"
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盯着许攸的挑衅信,手按剑柄青筋暴起:\"这匹夫竟敢说 ' 没有我,你得不了冀州 '!\" 杜袭却拦住他:\"明公,许攸就像厕所里的石头 —— 又臭又硬,但砸不烂墙。您现在打他,好比用太阿剑斩蝼蚁,天下人会说您容不得功臣。\"
曹操瞪着他:\"那怎么办?\" 杜袭从袖中掏出许攸的档案:\"他贪财好色,却没兵权。不如给他个虚职,每月送些金银,让他去许昌喝酒吹牛。等他闹得百官烦了,再治罪也不迟。\" 曹操恍然大悟,果然封许攸为 \"军师祭酒\",好吃好喝供着。后来许攸因醉驾被杀,百姓竟说:\"曹公英明,忍了他三年,已是仁至义尽。\"—— 职场中,有时候 \"冷处理\" 比 \"热处理\" 更能维护权威。
建安十年(205 年),曹操为于禁、乐进、张辽的不和头疼不已,派赵俨去当 \"三军协调使\"。这位 30 岁的谋士没搞团建活动,而是分别约谈:
见于禁:\"将军治军如铁,但若能多给乐将军一些攻城的机会,他就不会总说您抢功劳了。\"
见乐进:\"您冲锋陷阵无人能及,但若能让张辽的骑兵打前锋,您的步兵就能少伤亡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