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曹魏骨鲠名臣传:乱世直臣的忠烈与浮沉(1 / 2)

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年),清河郡的暮春,十七岁的崔琰正在演武场挥剑。他身姿挺拔如青松,剑锋过处,柳枝纷纷断落,围观的族中子弟发出阵阵喝彩。忽然,族兄崔林的诵读声从廊下传来:\"君子不器,君子不器......\" 崔琰收剑驻足,望着崔林手中的《论语》竹简,剑穗在风中轻轻摇晃,扫过他腰间悬挂的《韩诗》绢帛 —— 那是三日前他亲手系上的,起因是听到塾师讲解 \"君子不器\" 时,突然顿悟武夫之勇需辅以文墨之德。

此后,演武场边多了一张木案,崔琰练剑之余,常握简苦读,墨汁染脏了剑柄,他便用布细细擦拭。中平四年(187 年),二十九岁的他辞别家人,与公孙方等友人负笈西行,至北海拜郑玄为师。课堂上,郑玄讲《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崔琰正襟危坐,目光如炬,让郑玄不由赞叹:\"此子有公辅之姿。\"

然而战乱打破了求学之路。徐州黄巾破北海时,郑玄率门人避于不其山,谷粮匮乏,不得不遣散学生。崔琰背着老师手批的《春秋左传》,在盗匪横行的兖豫之地辗转。某日在寿春渡口,他望着江心浮尸,衣袋里的《韩诗》被雨水浸透,字迹模糊成一片,却在心中愈发清晰 —— 武能止戈,文能载道,方是君子所为。四年后归家,他将佩剑埋入庭院,换作七弦琴横陈书案,琴弦上系着当年断剑的穗子,成为武心向学的印证。

初平二年(191 年),袁绍的黎阳大营里,崔琰望着辕门外横陈的尸骸,铠甲上的血迹已干,却不及他眼中的悲凉。自袁绍辟他为骑都尉,已历三载,眼前场景让他想起《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 的训诫。他手握笏板,径直闯入中军帐:\"昔文王葬枯骨而天下归心,今明公纵兵掘墓,暴骨荒野,与暴秦何异?\" 袁绍手中的酒盏顿在半空,帐中诸将皆惊 —— 从未有人敢如此直言。绍虽不悦,却命人收敛尸骸,拜琰为骑都尉,眼中却多了几分忌惮。

建安五年(200 年),袁绍屯兵延津,准备南渡与曹操决战。崔琰再次进谏,声音如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明公当奉天讨逆,而非拥兵自重。若执意南下,恐重蹈暴秦覆辙。\" 袁绍拍案而起:\"竖儒安知兵事!\" 然而月余后,官渡败讯传来,袁绍望着断弦的古琴,想起崔琰的谏言,悔之晚矣。袁绍死后,袁谭、袁尚派使者带黄金百镒至崔琰府中,他却称病卧床,使者见其案头摆着《春秋》,竹简上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八字赫然在目,只得悻悻而返。

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破袁氏,领冀州牧,在邺城府中接见崔琰。案上摆着刚统计的户籍簿,操笑道:\"冀州可得三十万众,真大州也!\" 崔琰却长揖到地,声音如铁:\"今天下分崩,冀州百姓暴骨原野,明公不先存问风俗、救民涂炭,却校计甲兵,此岂冀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话音未落,满座宾客皆伏失色,曹操手中的竹简 \"啪嗒\" 落地,却突然起身长揖:\"孤过矣,愿闻教。\" 从此,冀州始行 \"存问鳏寡,劝课农桑\" 之政。

曹丕为世子时,常着胡服纵马射猎,所过之处践踏农田。崔琰修书劝谏,竹简上的字迹力透纸背:\"盘于游田,《尚书》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袁氏之败,正由公子宽放滋侈。今邦国殄瘁,世子宜思经国大略,而非逐雉兔之乐。\" 曹丕收到信时,正准备换上猎装,展开竹简后,望着末尾 \"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八字,竟亲手焚烧了新制的猎服。次日,崔琰在东曹府见到曹丕,见其衣饰素简,颔首不语,心中却知,这封谏书已如重锤,敲在储君心头。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崔琰因推荐杨训一事遭构陷。杨训在曹操进位魏王时上表称赞,被时人笑为 \"希世浮伪\",琰从训处取来表草,见文中多溢美之词,遂书与训:\"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本意讥讽论者苛责,却被人曲解为 \"傲世怨谤\"。曹操震怒,罚琰为徒隶,命人监视。

在徒隶所,崔琰每日正襟危坐,即便蓬头垢面,腰板仍挺如青松。有人劝他向曹操服软,他抚着胸前的《论语》残卷:\"昔史鱼尸谏,吾岂惧刑?\" 曹操派使者查看,见他 \"虬须直视,辞色不挠\",竟想起官渡之战时那个在帐中直言的身影,心中恨意更盛:\"竖儒欲效东方朔乎?\" 最终,一道 \"赐死\" 的命令送至,崔琰望着庭院中那棵当年埋剑处长出的槐树,轻抚树干上的剑痕,慨然赴死。消息传出,冀州百姓罢市三日,东曹属吏皆着素衣,连曹操的马夫都偷偷在马厩挂上白幡 —— 他们知道,那个 \"德行堂堂\" 的长者,是乱世中最后的玉树。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年),毛玠站在鲁阳城头,望着南去的车队,衣袂被秋风扬起。他刚拒绝了刘表的征召,对随从说:\"刘表虽据荆襄,却政令不明,非能定天下者。\" 转身北望,眼中闪过坚定 —— 他听闻曹操在兖州屯田,治下 \"路不拾遗\",遂束装北上。

初见曹操,毛玠提出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比荀彧的 \"奉迎天子\" 之议更早点明战略核心。操击掌赞叹,任他为治中从事。在幕府中,他常与荀彧、戏志才论政,案头堆满各地灾情奏报,唯有他坚持 \"仓廪实而知礼节\",力主先足民食再谈征伐。当曹操为司空,他与崔琰共典选举,创立 \"清贞守道\" 的选官标准,东曹府的竹简上,每笔举荐都注明被举者的乡评,连曹操的姻亲想走后门,都被他拒之门外。

建安十五年(210 年),曹操将素屏风、素冯几赐给毛玠,笑道:\"闻君居处仅容一床一桌,故赐古人之服,以彰清德。\" 此时的毛玠,正穿着洗得发白的朝服审核屯田账目,家中米缸里的粟米刚够维持旬月,却将曹操赏赐的绢帛全部分给了阵亡将士的家属。他收养兄长遗孤,亲自教其读《孝经》,孩子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却毫无怨言。

魏国初建,太子未定,临菑侯曹植有宠。毛玠在密室中对曹操说:\"袁绍以嫡庶不分而亡,今五官将仁孝,宜承正统。\" 时曹植为琰兄女婿,玠却丝毫不避嫌,所言皆据《春秋》大义。曹操抚掌称善,谓左右:\"毛玠真吾之周昌也。\" 然而,当崔琰被杀,毛玠在朝堂上的叹息被小人利用,诬告他 \"见黥面奴婢而谤讪朝政\",终被下狱。

大理寺的牢狱中,锺繇手持劾状,语气冰冷:\"天不雨,乃因君言 ' 使天不雨者盖此也 ',岂非怨谤?\" 毛玠却援引《尚书》:\"汤祷桑林,天乃降雨,今以奴婢之事归咎天道,是欲效石显谮杀萧望之乎?\" 他解下腰带,露出受刑的伤痕:\"玠自县吏起,二十余年清公素履,今竟因片言获罪,诚如贾生遇绛、灌,伍员逢伯嚭。\" 狱卒在旁听得落泪,偷偷送来清水,毛玠却拒绝:\"脏水可污衣,流言可污名,吾当以清白见先帝。\"

出狱后月余,毛玠在忧愤中去世,家中唯有几箱旧书,一领破衾。曹操亲临吊唁,见其案头仍摆着未批完的选官名录,忽然想起当年在兖州,毛玠冒雨巡视屯田,衣裤沾满泥浆却浑然不觉的场景,长叹一声:\"吾负毛玠矣。\"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年),江东孙策的府邸外,门客通报:\"东莞徐先生求见。\" 孙策整衣出迎,却见空无一人 —— 此时的徐奕,已改名换姓,乘一叶扁舟北上。他在船头望着江东的明月,想起孙策的礼贤下士,却也深知其 \"轻而无备\",非能定中原之人。

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操西征马超,留徐奕为丞相长史镇抚西京。长安城的豪强听说 \"徐长史到\",纷纷收敛。他每日清晨巡视城防,发现关中初服,民心未稳,遂出榜安民:\"敢扰民者,虽贵必罚。\" 某日,某中郎将的亲随当街鞭打百姓,徐奕竟当街杖责,血流满地。中郎将欲讨说法,见徐奕案头摆着曹操的手令 \"如朕亲临\",只得悻悻而退。从此,西京流传 \"徐长史怒,豪强惧\" 的歌谣。

曹操征孙权前,将留府长史之职托付徐奕,临行前拍其肩:\"君之忠亮,古人不过也,然微太严。昔西门豹佩韦自缓,望君学之。\" 徐奕却正色道:\"今乱世如沸汤,非猛火无以止沸。\" 在东曹任上,丁仪等宠臣试图拉拢,遣人送来珍宝,他命人原封退回,附书:\"玠之所举,唯在贤能,不在珠玉。\" 连曹丕的亲信想谋求显职,都被他以 \"才不配位\" 拒绝,一时东曹府门可罗雀,却让曹操放心:\"徐奕在,吾无后顾之忧。\"

魏讽谋反案后,曹操叹 \"无遏奸防谋者\",桓阶荐徐奕,遂任中尉。他整顿禁军,查处贪腐,某宿卫将领贪墨军饷,他竟亲自审讯,刑具加身而面色不改。将领最终伏罪,临终前说:\"早知徐中尉如此,不敢贪也。\" 可惜天不假年,数月后他便因病请退,临终前上表:\"愿陛下亲贤臣,远小人,此西京百姓之望也。\"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 年),灊山深处,何夔正在石屋中为山民调配草药。袁术的使者寻至,见其衣草履,竹筐里装着刚采的柴胡,不禁愣住。术欲胁他劝降蕲阳,他却指着石墙上的《诗经》批注:\"昔柳下惠闻伐国而忧,吾岂能效犬马事逆贼?\" 遂遁入更深的山林,直至建安三年(198 年),听闻曹操 \"唯才是举\",才带着《周礼》注疏归乡。

在长广太守任上,面对管承三千贼众,诸将请战,何夔却摇头:\"彼非乐乱,乃饥寒所迫。\" 他遣郡丞黄珍带着《孝经》译本入贼营,陈说 \"善恶有报\",竟让管承跪接印绶:\"愿听太守教。\" 他治理新附之地,主张 \"依远域新邦之典\",不急用重法,三年间,昔日盗贼皆变耕夫,郡中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