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贱为良运动开始
穷则思变,自古皆然。</p>
在李岘的认知中,摊丁入亩或有缺陷,但必定要去改革。代替已经逐渐腐朽的租庸调制度。</p>
租,调,庸,此赋税制度的设立,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p>
缺点就是,一旦国家财政收入出现变化,如战争频繁,官吏人数不断膨胀、皇帝昏庸无能等,租庸调制就难以整理混乱的税制,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就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增。</p>
当均田制在土地兼并下逐渐走向崩溃,良家百姓大量逃亡成为豪强大族的依附农,以及国家财富分配日益不均,就是灭亡的时候。</p>
国家百废待兴,每日消耗的财政越来越大。</p>
而百姓负担愈重。</p>
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是加重赋税。</p>
而是通过制度,把本应该属于朝廷的赋税归拢在自己手中。</p>
按照诸代税法和大唐当今的国情,摊丁入亩是具有可行性的。</p>
“诸卿还有其他意见吗?”</p>
李瑄对李岘的话十分满意。</p>
他一直坚信没有最完美的策令,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才能使国家进步。</p>
如裴遵庆、张镐所提出的意见,可以另去杜绝。</p>
“启奏陛下,取销丁税,可能会使郡县动乱,须早做防备。”</p>
刑部尚书路嗣恭向李瑄说道。</p>
丁税,也就是人头税。在国家统治中,人头税效率高,但也最不公平。豪强大族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p>
土地兼并盛行,也和人头税脱不了干系。</p>
可以想象,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税中,豪强大族是血亏的。</p>
他和张镐的想法大同小异,但张镐认为豪强会巧取豪夺,继续压制百姓。</p>
但路嗣恭认为,当前的政治环境,豪强大族动乱的概率极大。</p>
“一旦实施税制改革,全国府兵、县卒,都会进入戒备森严状态。只要百姓不被豪强大族蒙蔽,豪强大族难成气候。”</p>
李瑄就是要逼迫豪强大族反抗,这样才是除贱为良的开始。</p>
在华夏的历史中,只要底层百姓生活好,人口数量就会暴增。</p>
历史上的人口暴增,在摊丁入亩上起到制度上的关键作用。</p>
大唐要增加拓荒速度,同时向边境移民充实,需要大量人口。</p>
当然,农作物的出现,也是影响人口增加的关键。</p>
如果他只是准备让华夏继续在历史中作为一个农耕国度,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循环,那他不需要解除市籍制,不需要摊丁入亩,不需要用暴力手段除贱为良,只要颁布两税法,整饬吏治就行了。</p>
他相信这样做,“乾元盛世”也会是历史上辉煌的一笔。</p>
但李瑄认为以华夏民族的复杂性,在没有睁眼看世界前,他如果不引导国家跳出这个循环,哪怕他清除周边胡部的威胁,华夏也或许会再循环一千多年。</p>
百年盛世!</p>
他实施的摊丁入亩、考成法等等,不一定要百年。</p>
先解决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等以后暴露的时候,再行解决。</p>
“税法改制,为天下大计。诸卿之言,深得朕心。然朕觉得摊丁入亩没必要行一地试验,当直接施布天下。”</p>
又经过一番谈论后,李瑄准备按照心中的计划实行。</p>
摊丁入亩,永不加赋。其宗旨是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家财政,使天下进入良性循环中。</p>
后世摊丁入亩,缴纳的是丁银。现在用绢钱是一样性质。</p>
按照以往的租、庸、调、义仓、户税,这些正儿八经的税收缴纳。</p>
李瑄没有时间去拿一地试验。</p>
即便试验过,将来布告天下的时候,也会使有差池发生。</p>
索性激化除贱为良运动,使摊丁入亩在这种矛盾下进入郡县。</p>
“臣等听从陛下旨意。”</p>
文武百官没有明确拒绝,相较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使大臣们明显感觉到向下的宽松。</p>
在场大臣不少是士族出身,但他们清楚,连皇帝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士族。</p>
经过造纸术、印刷术、氏族志的冲击,又连续被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皇帝打压。</p>
让一个士族去反抗李瑄,拿什么反抗?</p>
强权即真理!</p>
李瑄一度扩建军队,扩大锦衣卫的人数,也是为随时应对这些人。</p>
士族能兴起,成为门阀。最主要是垄断知识。</p>
李瑄不认为士族是杀完的。</p>
如果没有造纸术、印刷术,杀光一批权贵,一定还会诞生新一批权贵。</p>
造纸术的应用,使小姓子弟、寒素子弟的崛起,才是士族没落的征兆。</p>
历史上大唐的牛李党争,何尝不是士族与寒门的较量?</p>
从此就能看出,士族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p>
李瑄提前十几年,利用高力士布局雕版印刷术。又结合喜爱“盛世”的李隆基设立乡学。</p>
再加上他对科举的改革。</p>
寒门出贵子,蔚然成风的格局,已即将形成。</p>
蝴蝶效应下,一个不经意的政策,就能影响千千万人。</p>
“摊丁入亩之事,由政事堂宰相总览。卿等组织监察御史,以组为效应,监察地方,督促常平新法事宜。”</p>
李瑄将此事安排给五位宰相。</p>
现在御史台改制,监察御史从十五名增加至三十名。</p>
即三十个巡视组。</p>
且监察御史从八品小官,提升到正六品上,属吏增加十人。</p>
以证明李瑄对监察的重视。</p>
同时,监察御史的升任,大部分从县令中提拔。</p>
优秀的县令,提拔为监察御史,借助县令对基层地方的了解,更容易得知其中的门门道道。</p>
如果在监察御史上优异,直接提拔为太守。</p>
这种升迁机制,会促使监察御史兢兢业业。</p>
“臣遵旨!”</p>
五位宰相出列领旨。</p>
虽然李瑄以天策府、秘书监、锦衣卫实施自己对国家的绝对掌控。</p>
但李瑄一直以内政交给文武大臣打理。</p>
在处理政务上,他并没有独断,一些奏折,他认为简单,且没有争执的,会直接签字。</p>
如果有争执,他就会画上圈,送往政事堂。</p>
“当今天下,朽木为官者,比比皆是;禽兽鱼肉地方,枉食俸禄。这些官吏自开元以来,就已滋生,他们如附骨之蛆一样,吸取国家的养份,对百姓敲骨吸髓。以至于有些地方民不聊生。”</p>
“天宝三载时,朕前往江南东道剿灭海贼吴令光。区区一贼寇,既无谋略,又无武功,数百人而已,无片甲遮身,竟横行十年。那触目惊心的案例,诸卿应该清楚。百姓如置身于人间炼狱之中,朕杀豪强,竟还有言朕之过错。那时候,他们对朕的攻击,何尝不是怕自己临祸?”</p>
“官官相护,他们不是为国家百姓而劳,而是自己家族而禄。此类衣冠禽兽,当尽早除之,以免继续为祸。以后朕不想听到类似于功过相抵,祖上有德之类的奏书,官吏犯罪,罪加一等。”</p>
“朕言之已多,如何将此蠹虫从一些贤臣干吏中纠出来呢?”</p>
“立法考成,一目了然!”</p>
“从乾元二载正月开始,考成法实施,朝廷为诸级官吏拟定任务,以考核为准。以能力决定官吏的升迁,而非论资排辈,更非祖上门荫。”</p>
“依旧由政事堂宰相主持考成事宜。”</p>
在文武大臣有心理准备后,李瑄正式颁布考成法。</p>
之前李瑄拜相之时,考成法被文武大臣反对的原因之一,就是打击了门荫入仕的权贵子弟。</p>
没有经历科举,直接当官的官吏,在大唐占据非常大一部分,他们的水平无法经得起考验。</p>
一个饭桶庸才,本一无是处,却因门荫入仕,而成为县令。</p>
其没有政治理想,很容易沉迷于享乐之中,与地方豪强勾结在一起。</p>
那其所在地的百姓,一定会要倒霉。</p>
自古以来,一个县的县令就像是土皇帝一样。</p>
国家有监察御史,但天下一千多个县,监察御史跑断腿也跑不了几个地方。</p>
再加上郡太守不作为,一个县令会成为地方最大的豪强,没有人能遏制。</p>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开创锦衣卫,深入乡里。</p>
直接在县令的头上架起一柄刀。</p>
锦衣卫还可以在暗中监察,制约县令在县中无法无天的权力。</p>
当然,这种情况下,不少官吏会消极摆烂。</p>
有一部分人当官是为政治理想,人生抱负。还有一部分人有自知之明,他们为官只为享乐富贵。</p>
考成法在鞭策官吏的同时,还要将这些不作为的官吏揪出来。</p>
这就是李瑄所说的“立法考成,一目了然”。</p>
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p>
李瑄以五宰相制度,相互制衡。也是防止一些官吏私下报复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吏,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达郡县。</p>
“臣等遵旨!”</p>
李岘、裴遵庆、刘晏、卢奂、杨绾五名宰相领命。</p>
百官只能应和。</p>
考成的概念已经出现八年,当时文武百官是极为抗拒的。</p>
李瑄也因此直接罢相。</p>
随着时间流逝,李瑄一步步登上巅峰。</p>
又任命诸多能吏充斥朝堂,他们对考成有自信。</p>
其余官吏,也不得不去接受这种事实。</p>
以前李瑄的策令,总会有老臣和他辩经,现在大臣们只是提出疑惑,分析利弊,然后执行。</p>
摊丁入亩和考成法敲定后,朝会暂时落幕。</p>
李瑄又召宰相到政事堂,研究此两条策令的细节。</p>